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模擬蜂窩移動通信系統剛投放市場時,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就在研制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比較成熟的制式有泛歐GSM ,美國的ADC(D-AMPS)和日本的JDC(現在改名為PDC)等數字移動通信系統。在這些數字系統中,GSM的發展最引人注目。1991年GSM系統正式在歐洲問世,網絡開通運行。
GSM系列主要有GSM900、DCS1800和PCS1900三部分,三者之間的主要區別是工作頻段的差異。
蜂窩移動通信的出現可以說是移動通信的一次革命。其頻率復用大大提高了頻率利用率并增大系統容量,網絡的智能化實現了越區轉接和漫游功能,擴大了客戶的服務范圍,但上述模擬系統有四大缺點:各系統間沒有公共接口;很難開展數據承載業務;頻譜利用率低無法適應大容量的需求;安全保密性差,易被竊聽,易做“假機”。尤其是在歐洲系統間沒有公共接口,相互之間不能漫游,對客戶造成很大的不便。
GSM數字移動通信系統源于歐洲。早在1982年,歐洲已有幾大模擬蜂窩移動系統在運營,例如北歐多國的NMT(北歐移動電話)和英國的TACS(全接入通信系統),西歐其它各國也提供移動業務。當時這些系統是國內系統,不可能在國外使用。為了方便全歐洲統一使用移動電話,需要一種公共的系統,1982年,北歐國家向CEPT(歐洲郵電行政大會)提交了一份建議書,要求制定900MHz頻段的公共歐洲電信業務規范。在這次大會上就成立了一個在歐洲電信標準學會(ETSI)技術委員會下的 “移動特別小組(Group Special Mobile)”,簡稱“GSM”,來制定有關的標準和建議書。
我國自從1992年在嘉興建立和開通第一個GSM演示系統,并于1993年9月正式開放業務以來,全國各地的移動通信系統中大多采用GSM系統,使得GSM系統成為目前我國最成熟和市場占有量最大得一種數字蜂窩系統。截至2002年11月,中國手機用戶2億,比2001年年底新增5509.2萬。
GSM系統有幾項重要特點:防盜拷能力佳、網絡容量大、手機號碼資源豐富、通話清晰、穩定性強不易受干擾、信息靈敏、通話死角少、手機耗電量低。
目前我國主要的兩大GSM系統為GSM 900及GSM1800,由于采用了不同頻率,因此適用的手機也不盡相同。不過目前大多數手機基本是雙頻手機,可以自由在這兩個頻段間切換。歐洲國家普遍采用的系統除GSM900和GSM1800另外加入了GSM1900,手機為三頻手機。在我國隨著手機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現也已出現了三頻手機,即可在GSM900\GSM1800\GSM1900三種頻段內自由切換的手機,真正做到了一部手機可以暢游全世界。
早期來看,GSM900發展的時間較早,使用的較多,反之GSM1800發展的時間較晚。物理特性方面,前者頻譜較低,波長較長,穿透力較差,但傳送的距離較遠,而手機發射功率較強,耗電量較大,因此待機時間較短;而后者的頻譜較高,波長較短,穿透力佳,但傳送的距離短,其手機的發射功率較小,待機時間則相應地較長。
緊急呼叫是GSM系統特有的一種話音業務功能。即使在GSM手機設置了限制呼出和沒有插入用戶識別卡(SIM)的情況下,只要在GSM網覆蓋的區域內,用戶僅需按一個鍵,便可將預先設定的特殊號碼(如110、119、120等)發至相應的單位(警察局、消防隊、急救中心等)。這一簡化的撥號方式是為在緊急時刻來不及進行復雜操作而專門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