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通過新的成像技術,看到畫作表面之下的情況,以深入了解畫作所運用的手法,還能確定其可能存在的破損(佐治亞工學院)
佐治亞工學院(Georgia Tech)的幾位研究人員應用太赫茲(terahertz)掃描儀和最先進的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已能夠解密17世紀的畫作。他們認為這是世界上首個對18世紀前畫作進行分析的研究。
除了分析古代藝術作品,這種技術在檢測皮膚癌、確保渦輪葉片合適的涂層粘合、測量汽車外漆厚度方面都有潛在應用前景。
研究人員通過新的成像技術,看到畫作表面之下的情況,以深入了解畫作所運用的手法,還能確定其可能存在的破損(佐治亞工學院)
“這一技術讓我們以高辨析度地看到畫作表面之下的情況,深入了解畫作所運用的手法,還能確定其可能存在的破損,” 佐治亞工學院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客座教授Alexandre Locquet說,“這樣,我們能夠掌握之前藝術史學家所不知道的信息,為文物保護和修復提供輔助信息。”
研究小組從法國租來了《瑪利亞祈禱》(Madonna in Preghiera),把它面朝下吊在一個門架裝置上,保持其平攤著不會下垂。接著用一個太赫茲掃描儀對其約每200微米進行光柵式掃描。掃描儀發出的電磁波能穿過數個畫層,通過收集從各層反射回來的信號,就在電腦中勾勒出了該畫作的三維地圖。
另一位研究員、佐治亞工學院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David Citrin介紹說:“我們所用的技術就像地震學在巖層研究的應用,地震學家發送脈沖聲波,然后研究反彈回來的波形數據。這里類似的,我們發送頻率約一太赫茲的電磁波,然后研究不同畫層的情況。”
該研究中所用的信號分析算法,把畫層的厚度從之前的100~150微米減小至僅20微米厚。18世紀以前作品的顏料層很薄,因此是研究的難點。
太赫茲波輕易能穿過好幾個顏料層,不過會被導電顏料擋住,比如碳黑。它能彌補傳統成像分析術的不足,如X光、核磁共振、光學成像。
這一團隊接下來計劃分析一幅12世紀的木版畫。那將更加困難,因為其顏料層非常薄,而且木板表面有破損。
除了分析畫作,這個研究小組還:
(1)掃描了一枚被厚厚的氧化層覆蓋的冬羅馬帝國硬幣;(2)嘗試讀取同樣有著很厚氧化層的一個中世紀葬禮十字架上的銘文;
(3)和香港的一個團隊合作分析皮膚層次以檢測皮膚癌;
(4)與又一個團隊合作研究復合材料破損測量。
“太赫茲成像仍是一個新興的領域,其最佳用途還有待開發。我們希望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很高興能把理工學應用于人文研究。”研究員Alexandre Locquet說。
這份研究11月8日發表在《自然科學》(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