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Advanced Materials封面
編者按:
1965年,Intel創(chuàng)始人戈登·摩爾提出了著名的摩爾定律:半導體芯片上可集成的元器件數目每12個月便會增加一倍。然而,受線路產生的熱量、響應速度及密集線路間電磁干擾的限制,實際芯片的性能卻并不能按摩爾定律描述的那樣快速地提升,科學界也一直在努力攻克制約芯片發(fā)展的諸多難題。
近期,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宋延林研究員課題組受螞蟻群體智慧的啟發(fā),開發(fā)出了種巧妙的方法,找到了解決困擾芯片發(fā)展極限的電磁干擾難題的新途徑。
撰文| 武雪瑞(化學博士、中科幻彩首席運營官)
責編| 呂浩然
摩爾定律曾預言,半導體芯片上可集成的元器件的數目每12個月便會增加一倍。但是受線路產生的熱量、響應速度及密集線路間電磁干擾的限制,如今,芯片性能提高的速度卻越來越緩慢,因此,發(fā)展新的集成電路的優(yōu)化設計與制備技術勢在必行。
在設計電路板時,設計者意圖在生物中尋找答案。正如人類大腦約有400億皮層神經元,但不同神經間的有效連接竟不超過六個交叉節(jié)點。設計者們夢想構造出類似大腦的設計,但迄今為止,科學家已提出多種多樣的串線優(yōu)化概念,以提高集成電路的抗干擾性能,但基于傳統(tǒng)思路的技術制造流程卻極為復雜,且成品缺陷較多。
近日,中科院化學所宋延林研究員課題組受螞蟻、蜜蜂和螢火蟲等群體智慧的啟發(fā),即螞蟻的巢穴并不是簡單的直線連接,而是交叉排列,涉及到節(jié)點間最短連接問題,即SteinerTree排布。圍繞著線路的優(yōu)化設計,課題組提出了自組織結構思路。通過模仿螞蟻以最低能量消耗的方式運動,課題組構造了材料液滴的自發(fā)收縮模型,使其在蒸發(fā)過程中的結構符合數學規(guī)律,實現節(jié)點間最短線路的連接,從而實現以自然簡便的方式制造最優(yōu)的微納線路。
以此為基礎,課題組使含有納米顆粒的溶液自然形成熱力學上最低表面能的狀態(tài),其對應的就是數學上所有節(jié)點間最短連接,從而實現了最優(yōu)微納線路的印刷制造。(圖1)
該研究于2月17日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fā)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雜志上(Adv.Mater.2017,29,1605223)。
圖1、最優(yōu)微納線路的印刷制造
不僅如此,宋延林研究員課題組還與中科院半導體所陳宏達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對所制備的線路進行了測試。由于其多交叉的連接構造,與傳統(tǒng)平行線相比,新線路構造減少了65.9%的電磁干擾。液滴在模板間自發(fā)收縮成最低表面能狀態(tài),使最終印刷的最優(yōu)微納線路長度減少了8.9%,延時減少17.1%,能量延損減少24.5%,為高性能芯片的線路制造提供了全新的設計思路。(圖2)
圖2、最優(yōu)線路電學測試及優(yōu)化性能
這種受生物群體智慧啟發(fā),利用微米模版操控液滴自然成型使納米材料自組裝為微納尺度最優(yōu)線路的方法,是納米綠色印刷技術在先進制造領域的一大突破,對印刷制造高性能芯片線路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感謝中科院化學所宋延林研究員、蘇萌博士和錢鑫博士對本文寫作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