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物理學家組織網站報道,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的天文學家近期發現了一類新的爆發恒星,他們在轉變為黑洞之前會首先停止對外發射無線電波輻射。這些恒星會用盡它們生前的最后一絲力氣發出一次強烈的輻射,即一次高能的伽馬射線暴,隨后死去。
直到現在,天文學家們一直相信在伽馬射線暴之后應當會緊隨其后出現無線電波波段的余暉。而這一點正是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和科廷大學全天天體物理學中心(CAASTRO)試圖去證明的。
此項研究的首席科學家,科廷大學天文學家保羅·漢考克博士(Dr Paul Hancock)表示:“但我們錯了。我們對一次伽馬射線暴的精確圖像進行的仔細研究,但它并沒有無線電輻射余暉。我們現在可以有把握的說我們此前的理論是錯誤的,我們的望遠鏡設備沒有讓我們失望。”
該研究組用于構建伽馬射線暴超高精度圖像從而開展有關研究的技術方法已經在近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上進行了詳細報道。
這項技術允許將超過200張圖像進行疊加,從而合成出比原始圖像質量好得多的伽馬射線暴圖像,但即便在這樣質量的圖像上,研究人員也沒有能發現存在無線電波段輻射余暉的跡象。漢考克博士表示:“在我們的研究論文中,我們認為必定存在兩種不同的伽馬射線暴,其原因可能與爆發恒星不同的磁場特性有關。”
伽馬射線暴一般被認為代表了黑洞或中子星的誕生,這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兩種天體。但中子星擁有超強磁場(比黑洞磁場強100萬倍),因此其產生伽馬射線暴相對更加困難。
漢考克博士指出:“我們認為那些最終塌縮形成中子星的爆發恒星將一部分能量轉化從而產生了無線電波余暉,而那些變成黑洞的個體則將其全部的能量都‘孤注一擲’,形成一次劇烈的伽馬射線暴。”
目前其它天文學家們正在準備跟進此項研究從而驗證科廷大學研究組的結果,并觀察這兩種不同的伽馬射線暴之間是否還存在其它一些微妙的差異。
漢考克博士表示:“我們現在必須以全新的眼光來審視伽馬射線暴,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工作證明了一點,那就是觀測的結果證明此前的認識是錯誤的,這反而要比毫不意外的結果更讓人覺得有趣。”
其它一些地面觀測設備,如位于新南威爾士州北部的澳大利亞望遠鏡緊湊陣列,以及位于美國的卡爾·詹斯基甚大望遠鏡陣列等都有在近期開展搜尋伽馬射線暴的觀測計劃。這些設備都經過了新的技術升級,以便提升其觀測靈敏度。(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