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9日,中國激光雜志社在上海浦東召開“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會,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技物所、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機構的成果獲此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團隊和盛政明、陳燕萍團隊分獲基礎研究類和應用研究類“2018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評選委員會主任范滇元院士、上海理工大學莊松林院士、長春理工大學姜會林院士等向獲獎代表頒發獎杯和證書(左6、7為金賢敏團隊代表)
金賢敏研究團隊實現首個基于光子集成芯片的物理系統可擴展的專用光量子計算原型機,并首次在實驗上實現了“快速到達”問題的量子加速算法,相比經典情形展示了平方級加速,而且最優效率提高十倍。該項研究提供了利用量子系統的維度和尺度作為全新資源研發專用光量子計算的路線圖,該工作發表在Nature子刊《自然-光子學》。
2018年5月,金賢敏團隊在美國《科學》雜志子刊上發表了最大規模光量子計算集成芯片以及首個真正空間二維量子行走的進展[Science Advances 4, eaat3174 (2018)]。這項進展使得研發各種物理系統可擴展的專用光量子計算系統成為可能。在此基礎上,金賢敏團隊提出了一種具有充分可擴展性的六方粘合樹結構,并通過飛秒激光直寫技術成功映射到三維光量子集成芯片中,首次實現了量子快速到達算法內核[Nature Photonics 12, 754-758 (2018)]。該項成果有望在優化、管理、及信息搜尋等各種實際問題中展現量子優勢,極大地推動量子計算的實際應用。
長春理工大學姜會林院士、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朱健強研究員為獲獎代表頒獎(左2、3為盛政明、陳燕萍團隊代表)
盛政明和陳燕萍團隊的研究成果“激光等離子體輻射寬帶太赫茲波的偏振態控制”,利用飛秒激光裝置,通過控制激發等離子體的雙色激光場偏振態和相對位相,突破傳統偏振控制元件的帶寬限制瓶頸,首次實現了對激光等離子體輻射的寬帶強太赫茲波偏振態的靈活操控。該研究為太赫茲波段的材料分析、結構生物學、非線性太赫茲光譜、遙感和通信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奠定基礎。該成果于2018年發表在Nature Photonics [12, 554 (2018)]上。
“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推選活動由中國激光雜志社發起,旨在介紹國內科研人員在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與光學相關的具有重要學術、應用價值的論文,促進光學成果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