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2日,由IMT-2020(5G)推進組主辦的2017年IMT-2020(5G)峰會在北京開幕。為期兩天的大會以“5G標準與產業生態”為主題,邀請工信部領導以及數十家國內外主流移動通信和相關應用單位專家500多人參加會議討論,并面向業界發布《5G網絡技術測試規范》。
會上,聯發科技公司技術總監Paul Liang發表了題為《5G:展望與現實》的主題演講。
以下是演講實錄:
大家下午好,我是來自聯發科技的Paul Liang,我非常高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對5G的看法、展望和現實。
這是我演講的提綱。第一個是關于動力和機會,第二部分是時間表和挑戰,在第二部分我會介紹一下聯發科技的規劃,最后做一個小結。
我們都知道對5G來說,它承諾給大家的東西很多,現在穿戴設備變得越來越普及了,你早上醒來你的穿戴設備就會告訴你今天天氣如何,而且它還會提醒你今天要做的事項,比如要去洗衣房取衣服了。另外他也可以從你身體上搜集一些信息,比如血壓的信息。現在這些設備部署得越來越多,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既給你們提供信息,也可以成為搜集數據、把數據發到云里的一個接入點。第二點是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也就是所謂的AR、VR、MR,他們是一種新的方式,讓我們更加沉浸到多媒體當中,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它需要多少數據來支持這個應用。下一個是汽車,現在汽車其實已經跟很多其他的電子設備融合了,GPS定位、攝像頭,所有這些電子設備都已經越來越多地裝到了車上,它可以幫助你來自動把車從A點開到B點或者是停車,另外車在路上跑的時候也可以搜集相關的信息,比如說路上的交通信息還有污染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被發送到智慧城市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再給你下達導航信息。比如說哪個路段不太堵,可以走哪個路段,如果它是一個救護車,它還會告訴你哪條路徑最簡潔。數據變得越來越大,從2G到3G到4G,其實它的演進就代表了我們把越來越多的數據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過去我們更關注互聯網,在4G時代更關注視頻流,5G代表更高的數據速率,更低的時延,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大的容量。聯發科技認為核心是來自于增強的移動寬帶,容量會獲得增強,另外它也會增強我們的多媒體體驗。另外在eMBB之后還有一些低時延、高可用性等等這些特征,或者說這些技術,可以更好地推動行業的自動化,比如支持一些自動駕駛汽車的應用。另外是多連接IoT的設備現在已經分布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智能辦公室、智能家庭當中隨處可見。這些終端搜集很多數據,上傳到云中,使用云計算為我們的生活來服務。
這張幻燈片上我們介紹一下全球的商用計劃。從左邊大家可以看到中國十分關注6GHz以下的應用,而日本、美國和歐盟的看法差別比較大,要看哪個運營商,不同的運營商觀點可能不太一樣。談到頻譜規范,如果偶然看下時間表,從2017年很多人看的是概念驗證的測試,從2018年開始到2019年,我們將會看到一些預商用的東西,主要是6GHz以下固定點的接入。從2020年開始,我們可以看到大規模商用的部署,聯發科技會確保2020年我們有產品投到市場上去。
大家對5G的演進路線有很多爭論,談到遷移和演進的路線,主要的爭論是在SA還是NSA。談到遷移和覆蓋,它可能會在下層有4G來輔助,而從UE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SA是成本效益更好的,因為新的無線網可以和二、三、四共享,而NSA是需要雙連接的,雙連接當然意味著你需要兩套系統,因此投資也就更大。對于SA,你需要全部無限的功能,而NSA只需要部分無線的功能,其他的可以復用。另外一個比較有挑戰的地方是毫米波,我們知道6GHz以下,支持一方是說無線的屬性特別好而不支持的一方是說帶寬特別有限,而毫米波也是不同的人持不同的觀點。這就在于其優點是資源非常豐富,而不好的地方在于系統相關的有很多問題。系統方面,我們知道它的路徑損耗特別大,有一個自覆蓋的問題。而且毫米波它對于阻礙特別敏感,也就是說中間遇到什么障礙物,它會特別敏感,因此可靠性不是非常高。溫度的問題,在過去6、73GHz以下,測試通常使用的是傳導測試,設計方面就會有一些挑戰。
現在是第二部分,我們公司于1997年成立,到今年為止剛好20周年,我們現在是世界第三大的IC設計公司,在這20年中我們取得了很多成功,對于多媒體來說,我們實際上是Digital TV的排名第一,在聲音控制方面我們也是第一,同時在其他的智能手機方面我們是第二,安卓平板是第一,連接設備方面我們排第三。在2020年我們將5G芯片投入商用,我們正在與運營商包括中國移動合作在2019年進行測試。在那之前我們會進行預測試,與我們的合作伙伴一起來確保這些測試的成功。在2017年第三個季度,我們會參加IMT-2020的第二階段試驗。我們也花費了很多的資源在毫米波上面,我們知道這面臨很多的挑戰,也希望能夠很好地控制和應對這些挑戰。這張幻燈片給大家簡單介紹了一下我們用戶體驗的設備。這是基于FBGA的技術,我們使用四層的MIMO的技術,支持的是256QAM,可以達到4.5GHz,會運到懷柔和華為的設備一同測試。
5G Smart Link,這是我們實驗室設置情況,這是一個39GHz的設備,把TX和RX進行了阻隔,如果沒有這個阻隔,吞吐量會達到100%。如果有人在它之間走動,它的吞吐量最多可以降到30%。使用毫米波可以降低阻礙的影響,Smart Link可以讓我們的吞吐率從30%提高到80%,這是波束賦形的技術,這是我們今年所做的一個事情。大家知道毫米波你必須要有波束,這樣才能克服路徑的損失。一般波束都是一個有方向的,我們要保證對移動的終端進行有效的監測。大家可以看到有一個數字,比如說有一輛車在移動,可以看到在這個車上有一個無線電發射器!上面還有一個白色的盒子,基站發信號到移動設備,然后可以持續對信號進行跟蹤,我們有一個非等級的波束跟蹤,當然要保證他的效率,要保證信號有最低的干擾和失真。左邊這個綠色的是孤島,我們可以壓制這個孤島,有3到5DB的壓制。
我們來看波束的互惠,可以看到UE和網絡能給我提供這樣的功能是非常好的,在左邊,大家可以看到這有一個4×2的天線陣列,大家可以看到我們用這個體現發出8個波束,第4個波束可以看到它會達到-30和-60的角度,這是它波束賦形的角度。實際上這是因為信號的強度很強,可能需要給大家指一下。我們可以看到-30、60的角度,信號是非常強的。由于不同的路徑的損失,我們可以看到無線電波會是這樣的,有了我們的技術,校正的技術,波束會非常集中。如果看這個點線,大家可以看到,一個是收到的信號,一個是發出的信號,可以看到水平的藍色的,可以看到他們這個波束都是非常類似的,這就是一個波束的互惠。我們看到垂直的紅色的線,可以看到它使用了我們專有的技術,這個是非常有幫助的,能夠幫助我們提高網絡的吞圖量,同時降低網絡資源的浪費。這張幻燈片給大家介紹了CMOS的雷達技術,我們收到的信號有兩個波峰的反射,左邊的芯片,我們不僅僅能夠監測它的距離,而且能夠監測這個設備的速度,最后給大家介紹一下OTA的測試,我們知道在6G盒子之下,毫米波的測試是非常不一樣的,在過去我們花了資源,希望能夠降低或者讓我們成本更加高效。我們也是利用了這個技術來使用于毫米波。在芯片級別,我們有一些專有的技術能夠降低包括OTA測試的成本,在外邊和3GPP也在談終端層面的一些測試,TRP、ERP等等。
最后一張,大家可以看到我們過去的經驗,包括AP,還有家庭的多媒體,還有我們的這些終端。我們談到了有五個方面非常重要,是我們關注的。我們給大家來提供移動互聯網移動的終端,2020年早期是6GHz以下,毫米波稍晚一些,AR、VR我們也有非常強大的多媒體的技術,我們也希望這個產品能夠很快的推行現場。我們也是關注汽車雷達還有無人駕駛和聯網等等,關于物聯網我們已經有成百上千萬的連接到家庭可產帶設備或者是其他的領域,另外一個是工業4.0的領域,這也是我們聯發科技未來會關注的領域。
這就是我今天的演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