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幼權:忠誠守護祖國藍天
——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第十四研究所首席專家林幼權
導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是中國雷達工業的發源地,國家諸多新型、高端雷達裝備的始創者,信息化裝備研發的先驅者,是具有一定國際競爭能力的綜合型電子信息工程研究所。
我國古代神話中有千里眼和順風耳的故事,而雷達就是科學的千里眼。這個于1935年誕生在英國的探測器,除了在二戰中大顯神威外,長期以來直到現在都是一個國家電子工業的標志。
“惟有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能將祖國發展與國家安全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外國人能做的,我們中國人一定能做到!”48歲的林幼權豪情滿懷。
作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第十四研究所首席專家,林幼權帶領一支堅韌不拔的團隊,自力更生,創新圖強,致力于我國機載雷達和星載雷達的系統設計與研究工作,為我國的雷達技術發展和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用智慧和汗水鑄就了新的華美篇章,用實際行動將報效祖國的誓言寫上了蔚藍的天空。
背負責任和使命而來
1982年,林幼權考入南京航空學院(現在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習,1989年獲得信號與信息處理學碩士學位。為了在領域內的進步和突破,林幼權又選擇攻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專業博士學位。一路走來,他的青春、他的事業、他的夢想、他的成就,他的人生都和中國雷達科學的發展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今天,我們見到了他,這位年輕的科學家有著爽朗的性格、敏銳的思維、流暢的言談,與他的談話,像是一次前所未有之廣闊的旅行。他用依然略帶余姚鄉音富含感染力的語言,帶著我們的思緒暢游,從地面到天空,不斷把我們的視野伸展到新的遠處和深處。
林幼權長期以來一直從事機載雷達和星載雷達的系統設計與研究工作,負責完成了多項我國重大國防預先研究課題和工程型號。我國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研究機載雷達,國內技術基礎幾乎為空白。作為課題負責人,他帶領團隊完成了總裝“九五”、“十五”和“十一五”的重點預先研究課題“X波段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系統技術”。課題瞄準國際上性能最先進的機載火控雷達,其技術難度極大,課題的完成不僅提高了我軍核心作戰能力,也帶動了我軍信息化裝備整體建設水平的提高,是國防科技戰線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途上樹立的又一座歷史豐碑。
總裝組織的課題驗收專家組對取得的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課題組被總裝評為“九五預研先進集體”(全國32個)。由于課題組在“九五”取得了重大突破,為求我國在這一領域能夠盡快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總裝又給課題組下達了研制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樣機的研究任務。
作為課題負責人和總設計師,他迎著壓力,與大家一起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在工程化和國產化方面又取得了重大進展,主持完成了我國第一部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的研制與試飛,雷達系統設計水平國內領先,與世界上最先進的裝備美國F-22飛機的AN/APG-77雷達相當,為我國新一代戰斗機火控雷達的研制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其成果已推廣應用于航天、航空、反導防衛等其它國防軍事領域,具有巨大的軍事、社會、經濟效益和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項目獲2009年度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特等獎,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用忠誠續寫新的華章
2002年初,當林幼權還在研究機載雷達的時候,一位衛星總師來觀摩了他們的技術,認為他們的技術可以用在衛星上。于是,林幼權就把目光投向了更廣闊、更有作為、也更有挑戰性的星載雷達。
說起那段經歷,林幼權無比自豪卻又感慨萬千,那是十四所第一次研究星載雷達的整機,當時一顆衛星僅雷達的研制費就要幾個億。工作壓力之大,強度之高,超乎想象。林幼權幾乎沒睡上一個踏實覺,“每天晚上都會想今天我們哪件事沒做,哪件事忘了協調,哪件事忘了交代,頭發都白了”。
作為衛星副總設計師,林幼權負責完成了雷達的研制與交付。該雷達的主要性能達到了國外當今同類系統的先進水平,所取得的成果也為我國下一代高分辨率星載合成孔徑雷達的研制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該雷達自使用以來,對全球重點軍事目標進行成像偵察,為判斷有關國家的軍事動向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同時雷達獲得的圖像也提供給國家減災委等機關,用于災害監測、環境監測、農作物監視、海洋觀測等工作,特別在水災面積評估、農作物分類等方面,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國衛星對地觀測系統的發展水平,在我國軍事、國民經濟建設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產生了重大的社會效益。該項目獲2010年度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特等獎,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林幼權在合成孔徑雷達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得到了總裝和國內同行的高度認可,被聘為總裝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專家委員會天基系統組專家。與此同時他不斷關注合成孔徑成像雷達發展的新技術和新方向。“分布式衛星SAR系統技術”屬于總裝“十一五”的背景型號預先研究項目,該系統是基于編隊衛星的干涉SAR系統,體制先進、指標要求高,無直接經驗可借鑒,需自主創新地開展探索。
在他的帶領下,十四所打破國外技術封鎖,立足國內現有技術水平和未來發展,創新性的設計了面向全球覆蓋的分布式衛星SAR系統有效載荷方案,提出了基于地面火箭橇軌道試驗的三同步技術和性能評估方法,完成分布式衛星SAR有效載荷時間/空間/相位三同步技術的研究,提高了輕量化天線設計與制造技術。該研究成果已通過集團公司的成果鑒定。分布式衛星SAR系統將使我軍在全球軍事測繪手段和能力上,在軍事測繪的數據保障和數據的質量上,取得里程碑式的進步。
長期以來,林幼權一心撲在工作和學習上,經常加班加點,長年累月在外地工作與試驗,不能盡到家庭責任,為此他也常常感到內疚,但為了國家和集體的利益,他愿意舍小家,為大家。
2004 年五一勞動節前夕,他與醫生商量,把多次因勞累而經常發炎的膽囊切除,好利用五一長假多休息幾天。但是手術后沒幾天,就接到了他主管的某一型號在節后進行招標的消息,他拖著虛弱的身體,與其他同志一體討論技術方案,不久就趕赴北京,親自向專家組匯報技術方案、進行答辯,部隊的同志深受感動。
為了加快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擴大知識范圍,更好地勝任雷達系統設計工作。在緊張工作的同時,他師從我國著名雷達專家張光義院士,并于2001年獲得信息與信號處理專業工程博士學位。在《電子學報》等核心刊物及國內、國際會議上發表了二十多篇文章。通過傳、幫、帶、學,結合課題和產品研制,培養了新生力量,在機載火控雷達技術、星載成像雷達技術等方面帶出了一支在國內具有技術優勢和高素質的科研隊伍。
正是像林幼權這樣千千萬萬的國防工業工作者,用他們的堅韌與頑強,責任與智慧,挺起了中華民族國防工業的脊梁,并贏得世界的尊重!有他們在,祖國的天空沒有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