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the Hz of future, this is the Hz of life, this is the Hz of the planet...”2013年初,一部名為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 connecting the future 的微電影在華為內外廣為傳播,感動了無數的觀眾。這部據稱是華為公司首部以CSR(企業社會責任)為主題的微電影創下多項紀錄:3MS視頻共享中心6500個視頻中點擊率和評論數均列第一,總點擊率近20萬,評論60多頁,95%的人給予滿分好評。新浪微博、優酷等外網包括客戶、微博公眾賬號等都在自發分享推薦。
視頻怎么拍攝完成的?背后有什么樣的故事?今天讓我們一起對話總導演趙淵。
趙淵:主要負責華為在全球的公益活動。目前正在全球推行旗艦公益活動“telecom seeds for the future”。項目由華為于2008年發起,旨在發展本地ICT人才,推動知識遷移,提升人們對電信行業的了解和興趣,并鼓勵各國家及地區參與到建立數字化社區的工作中。
不當“鴕鳥” 真實再現華為
問:當初拍攝這部CSR微電影的背景是?
趙淵:任總曾說:“華為是個二十多歲、朝氣蓬勃的小伙子,需要被世界正確認識”,“華為不能做一只把頭埋在沙子里的鴕鳥”。隨著公司的發展,鴕鳥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了。我們這些從事CSR相關工作的人都在思考,如何能將我們在全球做出的CSR貢獻以更好的形式呈現出來,為人所知。
考慮到視頻眼見為實的特點,能夠真實再現CSR的場景,所以政府事務部、戰略宣傳部和公司CSD委員會聯合策劃了這部片子。策劃拍攝過程中,得到了機關相關部門及一線公共關系部、TSD部門眾多同事的大力支持。片子播出后,很多人知道了華為在全球為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
技術名詞Hz串聯電影
問:怎么想到用Hz這個特別技術化的名詞來貫穿整部電影?
趙淵:Hz就是赫茲,無線頻譜的單位。相信熟悉通信行業的人一看到這個詞就會有一種親切感。我們華為公司的主業是通信,愿景是“豐富人們的溝通和生活”,所以以赫茲作為串起整部片子的線索,有很強的品牌聯想度。在片中,如果大家仔細看,就會發現Hz其實是個圖片,由Hz和三片從華為LOGO中取出的花瓣組成。我們希望把這個圖形作為華為CSR持續傳播的一個視覺識別符號,也就是華為CSR的LOGO,代表華為CSR在行動。
公司成立以來,通過建設通信網絡幫助許多國家和地區消除數字鴻溝,豐富人們的溝通和生活。1988年,全球有線/無線加起來只有800萬連接,而現在全球連接數100億左右。這其中華為部署的無線線數達到23億,NGN25億線。從這個意義上說,有Hz的地方就有華為啊。
“聲音化妝”為電影添色
問:演員和配音都非常專業,他們是公司的同事還是外部廣告公司的?
趙淵:片子播出后,很多人反饋說喜歡旁白的聲音,還有人說這個聲音有點象《變形金剛3》里擎天柱的聲音,這是我從40多個聲音中挑出來的,來自一位美國配音演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聲音化妝”?好的配音演員都是具備聲音化妝能力的。當時用他,有不少人反對,事實證明我的耳朵沒有錯,他的聲音非常有磁性,非常符合我們片子的調性和氛圍。
問:影片有多國場景,從拍攝到后期制作完成,花了多長時間?哪些部分最花功夫?
趙淵:因為牽涉到簽證辦理和非常繁瑣的拍攝準備,片子拍攝了三個多月。一線實地拍攝的有日本、新加坡、印度、肯尼亞。故事全部是根據真實項目改編,演員也基本上都是華為人。
拍攝前的策劃和拍攝準備是最花功夫的。我們需要選擇合適的項目,并采訪到真實感人的故事,從而寫一個合適的腳本,選擇合適的場景、演員、 配樂等。還要得到一線代表處的支持和客戶的許可。在實際的拍攝過程中,尤其是海外拍攝,非常不容易,突發情況較多。在印度拍攝時,因為經費有限,我們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拍完所有鏡頭,在最后一天下午拍攝時,眼看太陽即將落山光線就不夠了,而我們還有最后一組鏡頭沒拍到,我們所有人在車水馬龍亂糟糟的街頭狂奔,最后竟然爬到貧民窟的屋頂上拍到了那么一組鏡頭。
自己感動才能感動別人
問:最讓你感動的拍攝場景是什么?
趙淵:做片子,首先得自己感動,然后才能感動別人。感動的場景很多,印象最深的有幾個片段。
一個在印度。當時,我們去德里郊區的一個學校拍攝,這個學校是受益學校之一。沒想到學校的軍樂隊在校門口演奏,校長帶著學校的管理團隊接待我們,甚至還首先為我們舉行了拜神的儀式。陪同人員說,這是當地接待貴賓的最高禮遇了。在華為捐贈的電腦教室里,我們跟一大群印度孩子近距離接觸。他們對網絡技術的熱愛、對外面世界的渴望,以及純真的眼神和無暇的笑容成為揮之不去的記憶。臨別時孩子們給我留了facebook賬號,說希望有機會到中國、到華為來看看。
日本地震期間,為保障救災,華為是通信廠商中唯一一個沒有撤離災區的,與當地廠商一起最早進入核輻射區。日本代表處員工元光燮和他的團隊(中日員工都有)是第一批進入輻射區的華為人。生活往往比藝術創作更精彩,元光燮的故事就是這樣。很多人看了片子很感動,其實真實情況更震撼,我們囿于篇幅沒能全部拍出來。地震的第二天是元光燮的生日,地震那天他太太(片中那個女子)帶著3歲的孩子上街給他買禮物,結果遇到地震,東京的地鐵、交通、電力全部中斷,他太太步行近5個小時走到辦公室找他,到的時候鞋跟斷了,她自己和孩子都灰頭土臉的,而元光燮還不能回家,也沒空陪他們,連續幾個晝夜在機房定位問題,他太太和孩子在辦公室睡了一宿。
片子播出后,不少人悄悄跟我說,看到地震那段感動得都哭了。甚至公司有些資深主管都跟我說,眼眶濕了。其實,拍攝時看到大家那么拼,當時我也哭了。
問:完成電影后最大的感受是?
趙淵:增強了自己的使命感,對公司的愿景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之前從來沒想到我們的工作能夠幫到那么多人。我們有望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一家百年老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自身也能實現靈魂的升華。
作者:張治,華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