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到工作,初次接觸過的人都覺得我很啰嗦,我很想簡潔明了表達,我也讀了很多高效表達方法論的書,刻意練習還是發現效果不佳。后來自我反省,發現啰嗦也有可愛的一面,出發點是自己的真誠,我想把內心的真誠表達出來。再后來讀了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我一直在問自己我自己到底能做出什么貢獻,有什么價值。因為這些想法,我開始了堅持寫作。編輯告訴我如果素材足夠是有可能成書的,我就更有動力了。但湊夠足夠精彩的素材對我挑戰還是蠻大的,所以如果發現之前的分享有些許意義的話,也請幫我想想素材,出出主意,幫我實現一個看似不可能的目標,我也愿意加倍努力。
高通濾波器在濾波電路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它和低通濾波器配合可以構成超寬帶濾波器,也可以構成通帶相接的頻率分配器,超寬帶的吸收式濾波器也需要采用這個器件。其他結構的濾波器在課本和網站上均能找到大量的參考資料,但寬帶的高通濾波器很少見到簡單高效的設計方法,這里用一個2GHz超寬帶高通濾波器實例來說明懸置線高通濾波器的設計原理和方法。
文章所有源文件見:鏈接:https://pan.baidu.com/s/1fDEeF-iw08jaazOOm2d7rA 密碼:s4tc
1、高通濾波器的常見類型
常見的高通濾波器有下面幾種類型,見圖1所示:
· 分布參數并聯短路短截線型:
《Microstrip Filters for RF/Microwave Applications》有詳細原理介紹
· 半集總參數型(懸置線高通/叉指電容等)
有效文章較少,本文重點介紹
· 寬帶帶通型(交指等帶通寬帶結構)
可參考帶通濾波器設計方法
· 波導型(波導天然是高通)
圖1、常見高通濾波器結構
2、懸置線高通濾波器的設計挑戰及對策
1)、懸置線高通濾波器的設計挑戰
懸置線高通濾波器屬于半集總參數濾波器,在所有形式的高通濾波器中,這種結構可以實現最高的帶寬,可高達20倍頻程。
一個典型的高通電路見圖2所示,把理想的LC原型轉換為實際物理結構時,并聯短路電感可以用一節傳輸線準確表示,但是如何準確的表示串聯電容對于懸置線高通濾波器設計來說是一個挑戰。該文章的核心也在于此。
圖2、典型高通原型及實際模型
2)、懸置線高通濾波器的設計對策
第一次做懸置線高通濾波器時,我嘗試采用了下面幾種方法,這些方法也是一般情況從業人員下意識能夠想到的。
· 平板電容法計算懸置線串聯電容尺寸
· 單獨仿真電容結構,參數提取出電容值
這些方法雖然笨拙,但經過多次的迭代也能把該濾波器設計出來。
為了獲得一種簡介高效的模型,通過文獻閱讀,最后發現解決辦法就在最基礎的傳輸線理論上,見圖3所示。懸置線的串聯電容是一個耦合微帶線,描述耦合微帶線的模型可以準確的描述該結構。當我們設計高通濾波器時,通過圖3的等效原理可以計算出所需耦合線的奇模阻抗和長度,通過奇模阻抗我們可以確定耦合微帶線的尺寸。同時偶模阻抗對濾波器性能的影響也可以通過電路仿真提前識別出來。
如果對濾波器設計感興趣,建議認真學習并理解耦合線的模型。推薦書目《現代濾波器結構與設計》或《微帶電路》。
圖3、串聯電容的準確描述模型
3、懸置線高通濾波器的設計
1)、設計步驟
懸置線高通濾波器遵循下列步驟:
a)、指標分析,根據傳輸線的周期性以及濾波器其他要求計算選擇合理結構b)、ADS中利用耦合線建立高通模型,獲取準確的三維電磁仿真模型
c)、Sonnet或者HFSS中電磁仿真,驗證優化模型
2)、設計實例
a)、指標分析,選擇合理結構
通常情況下需要分析帶寬,體積,功率容量,濾波器階數,是否需要帶外零點,以選擇合適的結構和尺寸。這里由于作為方法講解,就選擇一個相對簡單模型,略去指標分析步驟。
b) 、ADS中建立高通模型,獲取準確的三維電磁仿真模型
根據第2節分析,串聯電容C=1/2*Yotanθ,可以確定出耦合微帶線的基本尺寸。由于個人習慣在ADS中采用優化方法,這里不做詳細計算,感興趣可以自行推導。根據個人習慣懸置線的基本參數見表格1所示。詳細計算見圖4所示
表格1、懸置線的關鍵物理尺寸
物理 尺寸 |
上下空氣腔體高 | 介質厚度 | 介電常數 | 耦合微帶線寬 | 并聯電感最細線條 | |
1mm | 0.127mm | 2.94 | 2mm | 0.2mm | ||
3mm耦合線參數 | 并聯最高阻抗 | |||||
理論 數據 |
Ze | Ke | Zo | Ko | ZH | Kh |
114.54 | 1.03 | 6.18 | 2.71 | 155 | 1.03 |
圖4、關鍵尺寸的計算
通過上面的關鍵參數獲取,在ADS中建立圖5所示的懸置線高通模型,通過調諧和優化各傳輸線長度,使該模型達到理論響應。
圖5、ADS中懸置線高通模型
c)、Sonnet電磁仿真驗證
根據上述電路仿真,獲得各耦合傳輸線及并聯短路傳輸線的實際物理尺寸,在sonnet中建立圖6所示的高通模型,通過一次仿真結果見圖6所示。
圖6、電磁仿真驗證及一次仿真結果
通過仿真可以看到,電磁仿真結果同理論設計非常接近,證明了該設計方法的正確性。但電磁仿真駐波較差,主要是下面幾個因素沒有在模型中表達:
· 串聯電容和并聯電感的T型結沒有在電路模型中表達,追求完美的朋友可以通過S3P文件表述T型結;· 串聯電容的邊緣電容沒有表達,同樣可以通過S3P文件表達;
· 并聯短路短截線間存在互相耦合,該耦合沒有在電路中表達,限于篇幅,此問題將在后續專門通過一篇文章描述。
實踐證明在并聯短路短截線超過0.5mm間隙時,只用將T型結及邊緣電容表述清楚后電路模型就會足夠準確。
本文為MWRF.NET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market#mwrf.net(#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