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在互聯網上刷屏了,大橋全長55公里,還包括一段6.7公里的海底隧道,是目前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被外媒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國之驕傲。
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開通首日,橋面峰值4G網絡用戶數突破5000人,無線接通率超過99.6%,VoLTE接通率超過99.7%,現場VoLTE用戶感知良好。不論是在大橋鋼架結構橋體上、還是在長達6.75公里的海底隧道里,高速場景下移動4G下載速率達到50Mbps以上,上傳速率達到18Mbps,均達到國際頂尖水平。
下面小編先帶大家來科普一下手機移動通信系統原理知識。
那么話說回來,為什么我們平時坐火車過隧道時,信號會不好呢?
而火車常常會經過一些崇山峻嶺里的隧道,或者隧道過長,運營商的網絡基礎設施無法建設到這些地方,或者信號傳輸受到阻擋,加上火車運行速度非常快,那么就會出現打電話語音斷斷續續的情況了。
當然,如果某特定區域使用人數過多,比如人山人海的球場、演唱會等地方,也有可能出現信號不佳的現象。這是因為移動通信有帶寬限制,一旦超過上限容量,就會造成網絡擁塞,通話、短信都無法正常發送和接收。
這背后通信網絡是怎樣煉成的?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由中國鐵塔公司承建,已通過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3家運營商的網絡驗收測試,工程解決方案按主體不同劃分為4部分方案:跨海大橋覆蓋方案、海底隧道覆蓋方案、人工島覆蓋方案及連接線覆蓋方案。
大橋主體覆蓋方案
大橋橋梁段共有43座門架,基站天線正是安裝在這些門架上。
但是,由于大橋門架間距遠近不一,兩座門架之間的距離最短50米、最長2813米,天線掛高亦受限,為了保證超長距離覆蓋,設計人員多次實地查勘調研,通過現場的模擬仿真,以及連同天線廠家仔細研討、現場論證,提出采用統一采購的33度、21dBi高增益窄波束天線對其中幾段超遠距離門架區間段進行覆蓋,最終實現大橋全橋梁段公網信號全覆蓋。
配套方案
所有公網設備如抱桿、天線、RRU、配電箱、分纖箱等設備均設置在門架上。每座門架新建3根3米抱桿,每運營商各分配1根3米抱桿用于掛設天線及RRU;每根3米抱桿前、后各安裝一副天線,天線距離橋面約8米掛高,采用背靠背的安裝方式進行覆蓋。每座門架新建4根1米抱桿,每運營商各分配1根1米抱桿用于掛設RRU,剩余1根1米抱桿用于掛設配電箱及分纖箱。
隧道覆蓋方案
港珠澳大橋隧道段全長6.7千米,共需覆蓋上、下行車道共計13.4千米。上行、下行隧道均采用泄漏電纜+對數周期天線進行覆蓋,建設方式為移動獨享一條泄漏電纜,電信聯通共享一套對數周期天線。
安全管廊內每500米設置一公網設備間,用于放置RRU、合路器、配電箱、分纖箱等設備,本期共設置12個隧道設備間。行車隧道內泄漏電纜掛設高度為4米,對數周期天線掛設高度為4.2米。兩側隧道口減光段共500米長度,移動采用對數周期天線進行延伸覆蓋。
這些技術方案看似并不高大上,但是,我們要特別提醒一下:
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復雜的工程背后,同樣是一次難度超級大的通信工程建設。
通信建設超難,不容易啊
如上所述,大橋工程包含橋梁主體、隧道、人工島三種覆蓋場景。除了建設規模超大之外,各場景均因為各自項目要求,給通信方案設計和建設施工帶來超大難度。
橋梁主體:
施工作業條件惡劣,海面天氣尤其不穩定,需要克服高溫、大風的影響,安全措施特別嚴格;大橋連接兩岸三地,海平面信號不易控制,漫反射嚴重,干擾強烈。施工人員在橋面作業需克服水面反光對人造成的眩暈感,安全措施特別嚴格。
海中隧道:
對裝飾物成品保護要求非常高,施工過程中絕不能觸碰搪瓷鋼板等高價值裝飾物,施工難度大。
拱北連接線隧道:
內壁附著物繁多,空間狹窄,對通信設備的體積與性能有很高要求。作業面異常狹窄,施工環境極其惡劣。
人工島:
管理單位對美觀要求非常高,架設任何設備均需各部門反復驗證和討論,影響施工效率。
此外,本次工程需協調單位超多,建設質量和安全管理要求超高,設計變更超繁,項目整體建設跨越周期超長。
所以,在感嘆這個超級世紀工程的同時,也請不要忽略了這背后的通信建設者們。正是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渡過道道難關,才達成了超級工程背后的信號滿格。
來源: 港珠澳大橋官網、CWW、百事數碼、網優雇傭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