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工程是國家重大專項工程,探月三期技術跨度大、質量可靠性要求高,被認為是航天第四個里程碑,舉世矚目。嫦娥五號軌道器在探月三期任務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負責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往返。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電子所承擔了軌道器中的測控數傳(含天線)和工程圖像與測量2個分系統以及綜合電子分系統中2臺單機的研制任務。
電子所的產品架起了軌道器在地月之間的橋梁,獲取軌道器關鍵任務環節中的圖像,測量軌道器在器箭分離過程中關鍵部位力學特性參數,傳遞軌道器和地面站之間的信息,確保探測任務圓滿完成,并為后續工作提供相應的“參考”。
減重3.6千克:每克重量比黃金還貴
月球探測距離達到40萬公里,相比近地探測通信距離增加了十倍多,要完成攜帶月壤采集樣本返回的功能,且火箭的承載能力有限,飛行器的“重量“就成了非常關鍵的性能指標要求。毫不夸張的說,減少1克的重量所付出的代價遠比1克黃金還貴重。
工程圖像與測量分系統肩負著探測器太陽翼天線展開、各次分離對接、月球采樣樣品容器轉移等過程的監視任務,任務“多而繁雜”,要求“可識又可靠” ,又要實現“關鍵事件監視備份”。“要達到這樣的任務,理論上至少需要13臺攝像機才能滿足任務需求。同時,為了對抗空間艙外惡劣環境及光照環境,必須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護措施,如采用大遮光罩等,按傳統的設計,鏡頭、電路板等機電熱組合而成的一臺攝像機,最輕的也要0.5千克左右。” 工程圖像與測量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吳紅松介紹道。
面對“不可能”實現的重量要求,分系統從空間、時間雙維度進行創新設計。在空間維度,研制團隊通過設計建模進行場景重建,引入三維動畫模擬仿真技術,通過“安裝位置和視場角度”兩個參數的多輪仿真迭代,最終確定了每個攝像機最小視場角和最優安裝布局,保證單個攝像機至少可兼顧二個手型抱爪機構,且保證其中一個攝像機清晰監視月球樣品容器轉移全過程。“別小看這一個位置的確認,設備安裝在梯形對接艙上,面對布局受限且安裝面存在高度差的困難,付出了團隊一年的心血。”回憶起那段奮斗的日子副主任設計師葉盛還是感慨萬千。
在時間維度上,分系統團隊逐一對各項監視任務進行分析,采用錯峰分時,開創性地提出了“攝像和壓縮編碼分離”的策略,即一個圖像編碼器帶三路視頻圖像接入的“一拖三”的單機設計方案。通過工作模式切換,三個監視任務分時實施高清圖像編碼壓縮功能,不僅可傳輸視頻圖像還能拍攝高清晰度照片,完成三個主要活動場景的圖像監視任務。通過壓縮編碼模塊的“重復”利用,精簡硬件電路,在滿足分系統任務需求的前提下,最終分系統配套的攝像機由13臺降至4臺,分系統的總質量從原來的6.5千克減重到2.9千克,為整個探測器貢獻了比黃金還貴重的3.6千克重量。
節約一整套設備:精工細作只為“完美”指標
軌道器測控數傳分系統從發射前開機到軌道任務完成一直保持工作,前后20多天,還需根據飛行距離切換不同模式、實現不同功能。同時加上太空環境的惡劣和火箭的有限承載能力,使得測控數傳產品的指標極其苛刻,唯有“精耕細作”方能達到要求。
軌道器測控數傳分系統設計師苗瑞琴介紹道:“嫦娥五號數傳分系統產品功能豐富,不僅具有遙控、遙測、測量等基本的測控功能,還要支持大容量圖像數據的下傳。”這對傳統是一個顛覆,更是一個挑戰。苗瑞琴深知前期總體設計的重要性,通過查閱國內外技術資料,對設計方案反復進行測試驗證和性能優化,帶領團隊經過了十多輪方案迭代,“每一次失敗,都如跌入低谷,但看著深夜的星空,我們又感覺充滿了力量,因為我們知道離成功又近了一步。”苗瑞琴回憶道,最終,團隊提出了針對不同飛行階段下的多模式工作方案,成功地解決了近地、遠地、環月飛行環境多樣性難題,“完美”地完成了上述要求的各項功能。
完美的方案需要完美的產品來實現。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遙遠的距離需要測控產品具有極高的接收靈敏度。作為測控分系統的前端產品——應答機,不僅要滿足高靈敏度、高動態接收要求,還面臨變速率信號在X頻段調制發射等眾多技術難點。應答機主管設計師王文偉不畏艱難,虛心請教各位專家,攻克了所有技術難點,產品體積、重量、功耗等關鍵指標遙遙領先于國內同類產品,與常規的低軌衛星測控產品相比,靈敏度提高了100倍。同時,應答機還將傳統的測控通信和數據傳輸功能整合在一臺產品中,相當于節約了一整套數傳設備,與同功能的系統相比,減重約10多公斤,節省功耗約55瓦,為整器節約了寶貴的資源,也為后期產品研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史博臻、韓燦鋒、孫晨
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