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記者鄧孝慈】《環球時報》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了解到,為實現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來自4億公里距離之遙的微弱信號的數據接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在天津武清站新建了70米天線(GRAS-4)高性能接收系統。
4月25日,70米天線在天津武清成功進行了反射體的整體吊裝。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單口徑全可動天線,是完成火星探測器科學數據接收任務的關鍵設備。預計到2020年10月,70米大天線能完全具備火星探測的數據接收能力。
GRAS-4天線為輪軌式全可動卡塞格倫天線,工作頻段為S、X和Ku。該天線采用了主副反射面修正賦型技術和多頻段組合設計技術,在提高天線效率的同時降低了旁瓣電平,減少了系統噪聲,提高了抗干擾能力。GRAS-4天線于2018年10月開工建設,計劃于2020年竣工驗收。總重約2700噸,主反射面直徑70米,由16圈共1328塊高精度的實面板組成。
與探月任務不同的是,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數據接收模式由單天線接收改為多天線組陣模式,即GRAS-4天線將與北京密云站GRAS-1(50米口徑)和GRAS-3(40米口徑)、云南昆明站GRAS-2(40米口徑)等天線聯合觀測,以達到最大的接收性能指標,從而提高星地鏈路傳輸碼速率,為我國獲得更多的科學數據和更有顯示度的科學成果提供堅實基礎。
在剛剛過去的第五個“中國航天日”(4月24日)上,備受關注的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
根據計劃,2020年我國將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開展火星全球性和綜合性探測,并對火星表面重點地區進行巡視勘查。
圖1、GRAS-4天線安裝現狀
圖2、GRAS-4天線建成后的效果圖
圖3、GRAS-4天線與火星探測器數傳通信示意圖
火星探測數據的接收和此前探月數據的接收相比,難在哪?為什么要建這個70米的大天線?
李春來,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兼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26日告訴《環球時報》:“月球與地球的距離約為36~40萬千米,而火星距離地球為5600萬~4億千米,地火最遠距離約為地月距離的1000倍。發射信號的衰減與距離的平方成正比,相同發射功率的信號到達地球將非常微弱,而增大地面接收天線的口徑,也就是接收面積,是提高信號信噪比的基本途徑。”
“火星探測對數據接收任務來說是一項嚴峻的挑戰,從火星來的信號衰減非常厲害,信號非常弱,沒有這個大口徑的天線,就不能完成數據接收的任務。我們在最遠的時候,很可能還得加上密云的50米天線和40米天線,以及昆明的40米天線,四個天線同時接收數據,然后進行信號合成,才能完成火星探測數據的接收任務。”
李臺長還向我們介紹道:“整體吊裝完成意味著天線主題結構的基本完成。但吊裝完成后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后續將進一步完成外圍6圈剩余面板的鋪設,以及伺服系統、饋源網絡和制冷接收機等設備的安裝;還要進行一定時間的系統調試、校準和試運行,才能具備執行任務的能力。預計到2020年10月,70米大天線能完全具備火星探測的數據接收能力。”
對于很多讀者好奇的問題—70米大天線除能接收火星探測的數據外,是否還能接收其他行星或其他深空探測的數據?對未來我國深空探測有怎樣的意義?
李春來回答道,可以,天線是通用設備,一個70米天線相當于3個40米天線,但如果頻段或數據模式不同,則需要安裝相應頻段的接收機和解調設備。
李春來同時強調:“70米天線建成后,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單口徑全可動天線,能夠大幅度提高我國深空探測下行數據的接收能力,為完成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任務以及后續的小行星、彗星等深空探測提供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