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雜志5月29日刊文稱,科學家成功做到不需要載體就能傳遞信息,有望證明愛因斯坦也曾犯下重大判斷錯誤。
荷蘭戴爾福特科技大學卡夫里納米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表示,能夠有效地在相隔3米遠的兩個量子比特之間傳輸信息。這涉及量子隱形轉態技術,即不需要載體就能把量子信息轉移到其他地方。量子隱形轉態為“量子糾纏”理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愛因斯坦生前對“量子糾纏”說不屑一顧,公開反對。
此外,學者最新研究發現,曠世奇才愛因斯坦的大腦與常人相比沒有特異之處。
根據量子物理學理論,任何事物之間都可能存著某種特定的聯系。發生于某一物體之上的事件,可能同時對其他物體也會產生影響。而不管物體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它們之間可發生“感應”,即“量子糾纏”關系。兩個遙遠的粒子間也可建立“聯系”,發生“量子糾纏”。“量子糾纏”理論認為,粒子相隔幾個光年仍然能相互影響。
愛因斯坦堅決反對“量子糾纏”理論,他公開質疑“量子糾纏”說,甚至將其戲稱為“遙遠的鬼魅行為”。
研究帶頭人羅納德·漢森說:“五六個團體正在爭相證明愛因斯坦是錯的,這可是條大魚。”研究團隊下一步要增加傳輸量子信息的距離,由3米增長至超過1公里,重復以上試驗。
與此同時,不少人認為,愛因斯坦既然絕頂聰明,提出相對論并引領“曼哈頓計劃”,他的大腦也必然有所不同。過去也有研究佐證這一觀點。不過,美國紐約佩斯大學的心理學家泰倫斯·海因斯14日在學術期刊《大腦和認知》上刊文,表示愛因斯坦的大腦在細胞與結構方面和常人無異。
學者戴夢得1985年曾聲稱,愛因斯坦大腦中的神經膠質細胞含量顯著高于常人,轟動一時。不過,海因斯批判說,戴夢得分別針對4塊大腦區域分析了7個變量——相當于進行了28組分析,其中一組的p值小于0.05倒也沒什么稀奇,不能說明什么。
海因斯同時批評前人的研究方法不夠嚴謹,不足以證明愛因斯坦大腦確有特異之處;而神經解剖學的分析邏輯也有問題。海因斯認為,指望研究一個大腦就解答有關人類認知的重大問題相當“天真”。
愛因斯坦1955年去世之后,他的大腦組織和照片都保留下來,引無數科學家競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