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光電子的微米大小的TiO2晶體
介孔半導體和陶瓷具有大的表面積,在高性能太陽能電池中可以加以利用,也可以用作光催化劑和用在普通電池中。本文介紹了生長被稱為“銳鈦礦”的一種形式的二氧化鈦(TiO2)的微米大小的半導體介孔單晶的一個低溫 (低于150 ºC)通用合成方法,該方法基于浸沒在一種稀釋的反應溶液中的一個介孔模板內發生的種子成核作用(seeded nucleation)和生長。作者發現,孤立的晶體和作為整體融入薄膜內的晶體都表現出大大高于納米晶體TiO2的導電性和電子遷移率。用這些材料做成的染料敏化的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為7.3%,這是迄今用低溫處理方法所獲得的最高值。該合成方法對于其他功能陶瓷和半導體應具有普遍適用性。
機械振蕩和量子態存儲
在過去十年,人們已經有可能以使宏觀機械振蕩器表現出量子行為的方式來控制它們。下一步是,利用這種能力來為量子信息應用制造有用的器件,尤其是作為量子態存儲元件的器件,這是機械振蕩器有望扮演的一個角色。實現這一點的一種方式是,將機械振蕩器嵌入在超導電路中,在其中量子信息可以被以微波場的形式處理。現在,Tauno Palomaki等人實現了這一領域的一個重要目標:他們發現,一個微波場的狀態可以在單量子水平上被相干地保存在一個機械振蕩器中和從其中提取出來。
發揮核磁共振更大潛力的方法
雖然核磁共振對很多科學和醫學領域來說是一個強大的分析工具,但通常其潛在功能只有一部分得到利用。大多數應用都是定性的,限于所研究的相關性質。Dan Ma及其同事推出一種新方法,稱之為“磁共振指紋獲取法”,旨在大大增加從一次測量中可以獲得的定量信息量。他們的方法結合了一個數據獲取方案,該方案對其所探測的材料性質不加區分,它采用的“模式識別算法”在數據內尋找感興趣的“指紋”。“磁共振指紋獲取法”具有檢測和分析疾病早期指標或材料中的復雜變化的潛力,也有提高磁共振研究的靈敏度、特異性和速度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