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東京大學研發出一種只有食品保鮮膜1/5厚度、重量比羽毛還輕的柔性電路,此技術使得人類將電子傳感器植入體內的設想成為可能。
作為“增材制造”的代表技術之一,印刷電子近年來異軍突起,成為繼3D打印之后又一項可能徹底改變電子產業未來發展的全新概念。
同時,與此前眾多“仰人鼻息”的老故事不同,在印刷電子時代,中國正與世界同行。
增材制造的“新軍”
以印刷報紙、傳單的方式,“印刷”電子產品或電子元器件
相較于傳統硅基電子,印刷電子的最大特點是把印刷工藝應用于制造業當中,將印刷術與電子技術相結合。
“簡單地說,這是一種以印刷報紙、傳單的方式,‘印刷’電子產品或電子元器件的技術。”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崔錚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包括電路、傳感器、顯示器在內的各種器件都可以印刷在同一塊基板上,其間既有線路又有元件,二者融為一體,性能更加穩定。
崔錚介紹說,與傳統工藝相比,印刷電子技術能夠節省材料,且不需要光刻腐蝕,具有綠色環保的特征。
“之前也有很多人在做類似的事情,但把它們統一歸結為印刷電子之后,整體技術獲得了有序、系統地提升,也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北京印刷學院印刷電子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路海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低成本”是印刷電子的最大優勢,因為印刷可以實現卷對卷、大批量地生產,工藝技術相對穩定,過程的重復性較好。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綠色印刷重點實驗室主任宋延林則認為,這個與納米科技相結合的印刷電子產業,能延伸的領域極廣,未來可能引爆一場新的技術革命。
中國人這次并不落后
將無機納米材料運用到印刷電子上來,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優勢
有一個好消息是,在印刷電子這個新興領域,國內外的技術差距并不明顯。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印刷電子與納米材料、納米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而近年來,將無機納米材料運用于印刷電子領域始終是國內印刷電子技術研究的重中之重。
宋延林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中國納米科學技術SCI論文的發表數量已居世界首位,在納米材料研究與應用方面出現了一批世界先進甚至處于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
“國外也是近幾年才開始大規模地將無機納米材料運用到印刷電子上來,在這方面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優勢。”崔錚說。
崔錚進一步指出,在碳納米管分離、墨水化與印刷薄膜晶體管的制造上,其團隊所用的指標與國外所用的指標一致,而在柔性透明導電膜的產業化環節,甚至比國外做得更好。
不過,在崔錚看來,如果不能有效改善現行的產業規模與政策困局,國內印刷電子產業很可能在未來黯然失色。
政策導向需及時跟進
目前還沒有國家級的研究機構出現,在總體布局上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
不過,在崔錚看來,盡管中國的印刷電子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但由于缺乏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目前還沒有形成大規模研發的氣候。中國的印刷電子技術在國際上仍處于“無名”地位。
為此,他認為,國家的政策導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出臺明確的政策,大家才有信心去投入,這個行業的發展才能更快。
李路海告訴記者,目前很多國家都成立了國家級的印刷電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機構,可以感受到他們對印刷電子的重視程度。
“然而,我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國家級的研究機構出現,這方面與國外還是有差距的。”李路海說。
令眾多專家欣慰的是,中科院等一些科研機構已經開始零星地對印刷電子進行支持,不過,由于沒有形成系統,還遠遠達不到國外的支持力度。
“我們在總體布局上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未來需要從產業發展的角度對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和產業突破等方面進行系統考慮和規劃布局。”宋延林說。
“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制定系統的發展方略,形成類似歐盟發展的框架圖,圍繞這個來進行。”李路海認為,一旦錯失這次寶貴的并行機遇,再想追趕就很難了。
(原載于《中國科學報》2013-08-15 第1版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