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國內大規模的TD-LTE試驗網部署,一邊是TD-LTE的國際化,這兩條看似并行獨立,互不影響的路線,卻也因為中國移動這場史上規模最大的TD-LTE招標盛宴,將潛在的矛盾暴露無遺。
是分享還是獨食,這是激發矛盾的關鍵所在。矛盾的初始在于以國際廠商身份參與競標的諾西以最低的價格率先挑起的價格戰,而這一矛盾,卻也因為華為發表支持國際廠商在國內TD-LTE建網中作為主流建設者之一的觀點之后,再次升華。有媒體分析稱華為此舉更多的是通過支持國際廠商參與,擠壓國內廠商份額,同時贏得在國際市場更多的機會。盡管引發多方猜忌,但從更深層的角度來看,全球通信廠商共同參與和推動TDD產業的繁榮發展,這其實更符合TD-LTE的發展戰略。
在TD-LTE發展之初,路線就已經明確,國際化才是最終方向。而要實現這一目標,緊靠中國移動與國內廠商參與遠遠不夠,只有吸引更多的國際運營商與國際廠商參與,加速完善產業鏈,才能實現從系統到終端各環節產品的優質優化,讓TD-LTE在國際化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長遠。
矛盾體:TD-LTE發展考驗國際廠商熱情
從TD-SCDMA到TD-LTE,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在沖擊國際的道路上,實現了質的突破。而這種突破,也徹底改變了TD產業“少數人”玩的格局。
經過前期的市場布局與推廣,TD-LTE產業已吸引了除中興、華為、大唐等以外,包括愛立信、諾西、高通、Marvell等重要國際廠商的共同參與,實現了從系統、測試到終端較為完善的產業形態。與此同時,TD-LTE在國際市場也取得了巨大突破。根據中國移動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全球已有17張TD-LTE商用網絡,同時有38張商用網計劃部署TD-LTE。
不可否認,TD-LTE已經取得階段性的成績,這與中國移動的大力推動,國內外廠商共同參與不無關系。盡管在TD-SCDMA時代,由于技術、標準與產業規模等方面的原因,國際廠商參與度不高,但進入TD-LTE時代以后,這種局面很快改變,愛立信、諾西等國際廠商均在發展之初就開始了大量的研發投入,從標準、技術到產品,全力支撐。同時將TD-LTE作為戰略投入,積極參與到國內外TD-LTE試驗網、商用網的建設部署中。
國際廠商參與的必要性背后,其在TD-LTE市場份額上的表現也考驗著國際廠商參與的熱情。盡管愛立信、諾西在國際市場中,也斬獲了TD-LTE一些份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商用網以及試驗網項目規模仍然偏小,整體用戶數不足500萬,對于產業拉動作用明顯有限。更重要的是,作為TD-LTE產業的主導者,中國移動國內TD-LTE上馬落后國際,已經令產業界的信心有所動搖。而中國移動之前推出的TD-LTE三年規劃與“雙百”計劃不僅是拉動TD-LTE國內發展的重頭戲,同時也是要給產業注入更多的信心。
從這個層面來講,中國移動此輪TD-LTE網絡規模建設不僅是建一張全球最大的網絡那么簡單,更多的是要在國際市場呈現產業的繁榮生態,而國際廠商的參與度事關重要。在TD-SCDMA與TD-LTE前兩期13城市試驗網招標中明顯失利的國際廠商,能否在此次規模招標中份額提升,也直接影響到國際廠商的參與熱情。
在國內電信市場,國際廠商一直提供高質量、技術創新的產品與優質的服務,而在TD-LTE市場,前期大量的技術儲備與現網驗證也證明了國際廠商在技術上的能力與優勢。而其所主推的F頻段新建方案,盡管在成本上要相對升級有所提高,但對中國移動TD-LTE后續發展卻更為有利。
技術上不存在問題,價格因素是否會再次影響。實際上對于TD-LTE發展而言,價格因素應該靠后,而是從技術優勢、產品性能以及后續服務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只有將國內外放在對等地位,有序地良性競爭,才能更好地推動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不確定性:國際化風險猶存
在4G的發展軌道上,FDD與TDD進行并行發展的軌道。盡管后起的TDD在技術發展方面,已與FDD基本沒有差距,但在產業化,尤其是市場規模上仍有著較大的落差。
GSA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3月19日,全球已部署了142張FDD LTE商用網。在終端方面,目前,全球已推出了948款支持LTE的用戶終端設備,其中絕大部分支持FDD LTE。
這從側面反映了TDD在產業鏈聚合效應上還不夠強大,而在國內廠商基本全力支持的情況下,壯大的通道就在于更多國際運營商與廠商的支持。從而實現從基礎實施領域到終端等各環節的快速規模化與產業化。
如果這一問題僅僅只是差距的話,通過一定的時間積累可以慢慢彌補。但卻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盡管全球已有17張商用網,然而其中大部分的運營商確是擁有同時擁有FDD與TDD頻段,盡管TDD在頻譜資源利用率上的優勢,以及前期產業參與度上考量,使其在網絡建設方向上暫時偏向了TDD。
需要注意的是,在現有商用網絡中,僅日本軟銀與印度Bharti在TD-LTE建網上實現了一定的規模,其他運營商仍以試驗網為主,規模偏小。而在缺少國際廠商共同參與,產品研發與供應以及后續服務將會向國內廠商傾斜,而這也是很多國際運營商并不愿意看到的局面,轉向FDD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眾所周知,產業鏈的企業和規模對長期的發展演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GSM/UMTS最初主要由歐洲廠商愛立信、諾西等主導,但由于其堅持和強調產業開放共存,吸引全球電信設備商例如中興、華為、北電、朗訊等共同加入到GSM/UMTS產業鏈中來,產業鏈規模不斷擴大,最終GSM/UMTS成為全球最主要的移動通信制式。
而曾經一度在市場上風行一時的4G標準WiMAX,卻也因后續推力不足,加之技術之間競爭加劇,被視為WiMAX堅定支持者的英特爾、思科等相繼放棄這一市場,其連鎖效應是,從臺灣到俄羅斯,甚至美國這一WiMAX的核心陣地的運營商相繼開始轉戰FDD與TDD陣容,徹底落敗。
關鍵市場突破:凾待國際廠商作為
國際廠商參與有利的一種重要可能是壯大TD-LTE市場的國際影響力。無論是愛立信還是諾西,多年電信市場的耕耘,使它們在國際電信市場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業務跨越上百個市場。雖然,國內電信廠商同樣擁有這些優勢,但在一些關鍵市場的影響力,卻遠不及前者。
近年來,隨著中國電信企業海外市場的擴張,其在海外市場的影響力快速提升。但也正因為如此,一些關鍵市場卻也由于威脅其本土企業的發展,讓國內電信廠商難以突破,頗感無奈。
這一現象在電信市場發展旺盛的區域尤為明顯。從美國多次發起的無緣由的安全調查,到歐盟的“雙反”,盡管其中不排除經貿政治化與區域貿易保護的影響,但很顯然,這種對中國電信企業的涉阻在國際電信市場短期內很難改變,而棱鏡門事件或許會讓這一事態變得更為嚴重。
國際廠商的參與,一方面在相對開放市場,與中國電信企業展開有序競爭,促進產品創新與服務優化,共建TD-LTE國際線。另一方面,在關鍵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在華為、中興、大唐等國內廠商難以突破的局面下,國際廠商是將TD-LTE帶進去的關鍵通道。而美國運營商Clearwire在放棄WiMAX以后,也正在將建網目標轉向TD-LTE,這更是一個將TD-LTE轉化成美國無線市場主流技術標準難得的契機。
TD-LTE發展的根本是要改變TD標準的孤島性質,真正實現國際化。從發展的角度,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中國移動,都不希望國際運營商與國際廠商僅僅是“貴在參與”,而是更深層次的融入。目前,TD-LTE已經實現了一個好的開端,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在國際化的大戰略背景下,中國移動應該著力鞏固產業鏈各環節的信心,在積極開辟海外市場的同時,在國內市場構建開放公平的產業生態環境,有序推進TD-LTE產業規模化與國際化。
刊登本文只以信息傳播為目的,不代表MWRF.NET認同其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