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11年6月,蘋果公司剛剛申請了相關的技術專利,這項名為“本地計算環(huán)境中的無線電力應用”的專利技術,可利用近場磁共振技術傳輸電能。
再見,電源線!
隨著無線充電技術的成熟和迅速普及,很快你將從電源線的折磨中解脫出來。
你還在為充電時找不到電源線或是電源線打結攪在一起而抓狂嗎?無線充電技術的成熟很快就會解決你的這些煩惱。
就在2011年6月,蘋果公司剛剛申請了相關的技術專利,這項名為“本地計算環(huán)境中的無線電力應用”的專利技術,可利用近場磁共振技術傳輸電能。簡單的說,只要將無線鼠標、iPhone和iPad等設備放在Mac電腦附近1平方米的范圍內,就可以不通過電源線,以無線的方式完成設備的充電。
可以預見的是,通過這項技術,蘋果公司能夠在后喬布斯時代再一次將其簡約的設計風格發(fā)揮到極致。而有蘋果公司領風氣之先,無線充電技術的前景也頗為外界看好。
智能移動設備的續(xù)航能力一直讓各大廠商和用戶頭疼不已,而解決之道無非有兩種。首先,就是在電池上下功夫。不過,目前電池行業(yè)的發(fā)展正在遭遇瓶頸,據(jù)業(yè)內人士介紹,鋰電池技術雖然仍在不斷進步,但多年來始終未有質的突破,盡管在實驗室中仍不斷有新成果誕生,但對于整個產業(yè)的影響非常有限。
既然,在電池上繼續(xù)做文章的余地有限,那么另一條道路不言自明,即通過方便快捷地充電同樣可以達到讓設備續(xù)航能力延長的效果。這正是無線充電技術在最近兩年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根據(jù)無線充電國際聯(lián)盟預測,到2016年,全球無線充電市場產值可能達到270億美元,一門頗具“錢”景的大生意正在呼之欲出。
特斯拉的“遺產”
無線輸電的概念本身并不新鮮,早在19世紀90年代,鬼才發(fā)明家、交流電之父特斯拉就提出了這一設想,并著手研究不用電線就可以傳輸電力的方法。當時特斯拉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通過各種自然介質中的電磁波來傳輸能量。1891年,他成功點亮了一盞沒有連接電線的燈泡,從而證明了無線的電力傳輸并非空想。
按照特斯拉的構想,可以利用磁共振在充電器與設備之間的空氣中傳輸電荷,線圈和電容器則在充電器與設備之間形成共振,從而實現(xiàn)電能的高效傳輸。
1900年,特斯拉籌到15萬美元在紐約長島修建了“瓦登克萊菲”塔,希望跨越大西洋進行無線電能傳輸?shù)膶嶒灒瑥亩C明遠程無線傳輸電力的可能性,但相關的研究最終因為資金缺乏等多種原因沒能繼續(xù)下去。此后,相關的技術研究一直進展緩慢。
2007年6月,麻省理工的科學家使用兩個直徑60厘米的線圈,通過調整發(fā)射頻率使其產生共振,每一次共振,感應器中都會有電壓產生。經過產生多次共振,感應器表面集聚了足夠的能量,從而成功點亮了距離電力發(fā)射端兩米以外的一盞60W燈泡。而這背后的原理正是源于特斯拉當年的實驗。
實際上,基于特斯拉的理念,目前無線充電領域已經衍生出許多其他方向,麻省理工科學家所運用的只是其中一種。另外一種頗具代表性的方法是電磁感應,這種方式是在發(fā)送和接收端使用相應的線圈發(fā)送和接受產生感應的交流信號,從而完成充電,該技術可以在線圈內創(chuàng)造出一個強電磁場,用戶只需將裝載接收器的終端設備放在發(fā)射器周圍即可。
無論是何種方式,傳輸距離的局限以及能量傳輸過程中的損耗一直制約著無線充電技術的推廣。不過,最近幾年,一些公司和組織另辟蹊徑,繞開了這些障礙。
既然較遠距離的無線充電有困難,那么就盡可能地讓供電設備出現(xiàn)在人們的周圍。具體來說就是在人們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節(jié)點設置充電設備,比如,2010年1月,無線充電行業(yè)的領先企業(yè)Powermat就與海爾共同開發(fā)出了植入無線供電系統(tǒng)的辦公桌,只要將手機和筆記本電腦放在桌面上,便可實現(xiàn)充電。未來在機場、公司、咖啡店等公共場所均可設立這樣的充電設備。在遠距離的無線充電技術成熟之前,這無疑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
即將到來的產業(yè)革命
無線充電技術所引發(fā)的產業(yè)革命正在來臨,最近幾年,整個產業(yè)頻頻有大的動作發(fā)生,只是得到的關注卻并不多。
2008年12月,無線充電聯(lián)盟成立,這是全球首個推動無線充電技術的標準化組織。截至2011年年底,聯(lián)盟的成員已經從建立之初的8家公司發(fā)展至超過100家,其中不乏三星、摩托羅拉、HTC以及諾基亞這些知名手機廠商。
一項新技術想要在業(yè)界廣泛推廣,就必須建立一定的行業(yè)技術標準。2010年,無線充電聯(lián)盟制定并發(fā)布了無線充電的全球標準——Qi。Qi是一項無線充電的全球標準,在充電時只需將支持Qi的移動設備放置在Qi充電表面上即可充電,簡單高效,無需連接任何線纜,也不用做任何配對設置。正如藍牙是短距離交換數(shù)據(jù)的標準、Wi-Fi是無線網絡的標準,Qi正在成為無線充電的通行標準和代名詞。這套標準已于2010年9月被引入國內,信息產業(yè)部通信電磁兼容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也已加入該組織。
自發(fā)布以來,Qi已經演進到1.0.3版本,目前主要支持低功率設備,功率最高5W。早期支持Qi標準的設備,接收端主要以保護套的形式套在移動設備上,而從2011年4月開始,一些廠商已經將接收端集成到了手機當中。2011年11月在日本舉行的全球消費電子展上,無線充電國際聯(lián)盟展示了其成員企業(yè)開發(fā)的60多款無線充電器,三星、HTC等主要手機廠商均推出帶無線充電功能的手機。
如今,Qi標準已經在美國和日本逐步推廣開來。無線充電聯(lián)盟推廣委員會主席鄧蘊美介紹,Qi主要的推動力來源于電信運營商,如Verizon要求手機廠商必須支持該種標準,從而確保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地應用Verizon的網絡;而在日本,電信運營商不僅希望手機支持Qi標準,同時還能將供電設備融入到基礎建設里面。對于手機制造商而言,Qi標準給也他們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設備續(xù)航能力的增強一定會激發(fā)出更多新的應用出現(xiàn)。
無線充電聯(lián)盟目前是唯一為不足5W的低功率應用制定了規(guī)范的行業(yè)標準組織。鄧蘊美還透露,無線充電聯(lián)盟正在為中功率的無線充電技術制訂標準,新標準將涉及到筆記本電腦等中型設備的充電。
當然,除了支持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這些功率相對較低的設備,無線充電技術也開始被運用到一些“大家伙”上面。
2011年12月,高通公司在倫敦進行了首次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實驗。此前,高通剛剛完成了對新西蘭奧克蘭大學HaloIPT部門的收購,HaloIPT是奧克蘭大學為將其技術資產用于電動汽車非接觸充電用途而專門設立的部門,擁有大量的無線供電技術專利。
“現(xiàn)在我們看到路邊廢棄的電話亭會想真的會有人用那種東西嗎,也許5年后,我們的孩子回過頭去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也會很驚訝我們每天居然還需要用線纜為所有的電子設備充電。”鄧蘊美說。
隨著無線充電技術的不斷成熟,一個沒有電線困擾的世界已經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