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在世界5G大會“2019未來信息通信技術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信息與通信網絡技術專家、中國信科集團副總經理余少華發表了題為《標志性應用和設備是5G成功的關鍵》的主題演講。
目前,通信技術幾個主要的學科方向經過了幾十年的指數級增長,急需新的理論突破。如今,全球有83億移動通信標志性的應用和設備,而中國互聯網用戶大概是8.5億,手機用戶大概16億。在這樣的趨勢下,中國工程院院士余少華分享了其對標志性應用和設備是5G成功關鍵的思考。
余少華總結了前幾代移動通信的標志性應用和設備:2G時代的主要業務是語音服務和短信;3G終端是智能電話,主要業務有彩鈴、彩信、可視電話等數據業務;4G使用最多的業務是微信、支付寶、定位服務等。5G的投資相比4G來說大很多,業內人士尤其是運營商,關注5G 標志性新的應用和新的設備到底是什么。
5G同4G相比有巨大的差別,傳輸速率將提高10-100倍,峰值速率達到10Gbit/s,時延低于1毫秒,連接密度增加10-100倍,所以5G將在多種場景下形成豐富的標志性的應用和新的設備。
5G的標志性應用產生應該從3個維度來看。eMBB、eMTC、uRLLC,分別為增強移動寬帶、高可靠、低時延。現在正在大力推進物和物的互聯,有五大行業類別,如超寬帶個人消費類、車聯網類、遠程控制類、工業互聯網類、城市智能體類等等。在余少華看來,自動駕駛是一個標志性的應用,8K超高清視頻將逐漸往AI視頻監控的方向走,這是新設備和新設備應用的趨勢。
余少華將5G標志性的新應用和新設備歸納為三個維度,人人、物物和人物。對于沉浸式的虛擬社區、社交和游戲來講,標志性的應用和設備是高清的云、VR/AR、虛擬現實設備,對于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數字智能工廠來說,垂直行業的自動控制設備和機器人等等是標志性的新設備,而對于遠程的飼養和放牧等等,標志性的新設備就是各類生物傳感器。
新型互聯網基礎設施是未來各類的網絡基礎如下圖所示,現在的基礎設施包括互聯網、IT網絡、IPV6和傳統的互聯網和基礎設施,新型應用網絡是物聯網、衛星網、工業互聯網、海洋網絡、傳感網絡等等,新型的聯網設施包括動態資源的感知、路徑的共網共治、開放的可預測機制,包括服務、智能調度、安全、交互的計算等等。從圖中可以看到,新型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可以制成未來的各類應用。
對于新型的互聯網標志性的應用和設備,余少華認為,在5G后期可能會出現沉浸式的體驗,包括產業互聯網。5G、6G之后還會有一些新的應用、新的媒體,包括成熟的AI服務、AI感知、陸海空天的一體化通信,那時又會出現一批空間的通信設備。
對于未來6G網絡的趨勢和愿景,余少華道,現在5G是人、網、物的連接,未來6G要加入境。“我總結了4句話,無人不互聯、無處不互聯、無時不互聯、無事不互聯。”余少華如是說。
現在,沒有整個工業制造領域流程的傳感,包括化學反應等。未來,6G在人、網、物高度互聯的情況下將更進一步,引入網絡性能的體驗TRUST原則,T是Tb/s級寬帶,R是超高可靠性,U是泛載連接,S亞毫秒時延,T是大赫茲頻譜。
余少華道:“6G技術的發展趨勢可稱為4CXs-abc,其中4是指人網物境的萬億級互聯,C是指意識、意境、情景,X是超高的網絡性能,S是軟件定義網絡,a、b、c分別指網絡人工智能化、大數據化、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