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救災 初露鋒芒
去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閱兵中,中國三軍展示的多款自主開發的先進導彈引入注目,但作為海基或陸基遠程打擊火力的導彈系統卻需依靠美國的GPS系統進行定位導航,在很長時間里,中國的國防科技工業都被迫面對該窘境。
如果一旦發生戰爭,美國關閉或干擾應用,后果不堪設想。上世紀九十年代,在美伊戰爭中,美國的GPS衛星導航系統首次用于軍事實戰。安裝制導系統的美軍巡航導彈屢屢能在千里之外,對伊拉克地面部隊目標實施精確打擊,伊軍形如木偶,一潰千里。
中國軍方人士稱,伊拉克軍隊的敗績,極大刺激了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地面部隊的中國。中國軍隊亟須開發出一套自己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打破美國在衛星導航領域長期壟斷的局面,增加戰時國家防御能力。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近似于中國版的GPS,包括北斗1號和北斗2號的2代系統。“北斗”由北斗衛星、地面中心、配備基本型用戶接收機的用戶組成,可為用戶提供一定區域內的導航、授時和長達120字的短報文通信服務功能。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后,當地通信完全中斷。當晚10時,首批武警救援官兵到達地震重災區,通過北斗導航定位衛星系統用戶終端機為地震重災區發出了第一束生命急救電波。這是中國“北斗”系統首次在具體抗災救援的實戰中亮相,此前,在西方媒體的視野里,中國“北斗”一直披著神秘的外衣。
民用不佳 軍用廣泛
全球目前共有四套衛星導航系統,除了美國的GPS,中國“北斗”,其余兩個是俄羅斯的“格洛納斯”與歐洲的“伽利略”。其中,美國GPS已經被廣泛應用在民事與軍事領域。
無疑,“北斗”打破了美國、俄羅斯等國在衛星導航領域的壟斷地位,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中國航天科技工業有關人士滿懷憧憬地稱,未來的中國“北斗”,將向全世界提供開放服務和授權服務,這樣的服務包括監控定位、導航和信息監控等等。
對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官方媒體亦主要強調其民事功能。新華社報道說,該系統已成功在測繪、電信、水利、漁業、交通運輸、森林防火、減災救災和國家安全等諸多領域,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事實上,北斗導航衛星系統一開始就承載著更多的國防軍事使命,“北斗” 的性能更傾向于軍事演習、訓練執勤、抗險救災等,最適合部隊、船舶和緩慢移動的運輸方式,能使領導層安全地收發命令。
北斗系統已專門開發出專用通信頻段,以支持廣大特殊用戶使用,最多一次可傳輸 120個漢字,可以實現用戶與用戶、用戶與地面控制中心之間通信。而利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提供的現有設備,可以很方便地組建各級各類指揮控制系統,實現作戰訓練指揮系統的無縫集成,實施真正看得見的遠程指揮控制。
更加精確的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軍隊非常重要的資產。 中國的“北斗計劃”,卻令西方世界十分緊張,他們擔心“北斗”在軍事方面廣泛應用的可能性。一旦戰爭爆發,敵人很難擾亂中國的北斗系統。
鐘堅 摘自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