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138 | ||
作者: | (挪)張彥 等編著,謝志軍 等譯 | ||
出版: | 機械工業出版社 | ||
書號: | 9787111373995 | ||
語言: | 簡體中文 | ||
日期: | 2012-07-01 | ||
版次: | 1 | 頁數: | 490 |
開本: | 16開 | 查看: | 0次 |
服務商城 | 客服電話 | 配送服務 | 優惠價 | 購買 |
400-711-6699 | 滿29至69元,免運費! | ¥103.5 |
內容推薦
傳感器技術、微機電系統、微電子技術和無線通信等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無線傳感器網絡與RFID的產生和發展。
本書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綜合的技術指導,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1部分介紹RFID的基本原理,例如,標簽、閱讀器、中間件、安全和服務。第2部分介紹WSN的基本原理,例如,路由、媒介訪問控制、定位、聚類、移動性、安全和跨層最優化。第3部分探究將RFID與WSN集成的規則和應用。
本書可作為通信、計算機類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的科學研究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目錄
譯者序
原書前言
第1部分RFID
第1章 RIFID的媒體訪問控制協議
1.1概述
1.2 RFID系統MAC協議的預備知識
1.3標簽碰撞
1.3.1確定性的防碰撞機制
1.3.2概率性的防碰撞機制
1.3.3討論
1.4閱讀器碰撞
1.5前景展望
參考文獻
第2章 RFID的防碰撞算法
2.1概述
2.2 RFID系統的閱讀器碰撞問題
2.3閱讀器防碰撞協議
2.3.1’FDMA協議
2.3.1.1 DCS算法
2.3.1.2 Colorwave算法
2.3.2 FDMA協議
2.3.2.1 HiQ協議
2.3.2.2 EPCglobal Gen 2協議
2.3.3 CSMA協議
2.4標簽防碰撞協議
2.4.1基于ALOHA的協議
2.4.1.1ALOHA協議
2.4.1.2時隙ALOHA協議
2.4.1.3幀時隙ALOHA協議
2.4.1.4 ISO/IEC 18000-6A協議
2.4.2基于樹的協議
2.4.2.1查詢樹協議
2.4.2.2逐位二進制樹協議
2.4.2.3 EPCglobal Class 0
2.4.2.4 TSA協議
2.4.2.5 BSQTA和BSCTTA協議
2.4.2.6 AQS協議
2.4.3基于計數器的協議
2.4.3.1 ISO/IEC 18000-6B協議
2.4.3.2.ABS協議
2.5結論
2.5.1閱讀器防碰撞協議的總結和新的研究方向
2.5.2標簽防碰撞協議的總結與新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第3章 用于RFID的低功耗轉發器
3.1概述
3.2關于最新的RFID實現的調查
3.3 RFID系統需求
3.3.1電磁傳播基礎和標簽能量消耗
3.3.2制造過程
3.3.3空中接口標準
3.4模擬前端和天線設計討論
3.4.1天線特性
3.4.2射頻整流器
3.4.3電壓升壓器
3.4.4設備安全保護
3.4.5電壓校準
3.4.6 ASK解調器
3.4.7時鐘發生器
3.4.8反向散射發送器
3.5數字基帶處理器
3.5.1低功耗標準單元設計
3.5.2基帶處理器創建模塊
3.5.2.1:ISO 18000-6B協議實現的方案
3.5.2.2:ISO 18000-6C實現的方案
3.5.3集成感知設備
3.6開放性問題
3.7結論
參考文獻
第4章 RFID的EPC Gen-2標準
4.1概述
4.1.1 EPC Gen-2背景
4.1.1.1 Gen-2標準的目標和需求
4.1.1.2 EPC編碼系統的目標和需要
4.1.2 Gen-2通常使用的特性的概述
4.2物理層通信特性
4.2.1數據速率
4.2.2調制類型
4.2.3數據編碼
4.2.4信息報頭
4.2.4.1閱讀器向標簽的報頭
4.2.4.2標簽向閱讀器的報頭
4.3標簽的狀態機
4.3.1不同標簽狀態的概述
4.3.1.1準備狀態
4.3.1.2仲裁狀態
4.3.1.3回復狀態
4.3.1.4確認狀態
4.3.1.5開放狀態
4.3.1.6安全狀態
4.3.1.7死亡狀態
4.3.2查詢過程期間通過有限狀態機移動的概述
4.3.3在一個訪問命令期間,通過標簽狀態機移動的概述
4.4標簽查詢特性
4.4.1查詢命令概述
4.4.1.1查詢
4.4.1.2查詢重復
4.4.1.3查詢調節命令
4.4.1.4選擇
4.4.2會話的使用
4.4.3選擇命令的特性
4.4.4查詢命令的特性
4.4.5查詢重復命令的特性
4.4.6查詢調節命令的特性
4.5標簽單一化
4.5.1 EPC Gen-2標簽數據編碼分類
4.5.2選擇單個標簽
4.5.3選擇一組標簽
4.5.4選擇全部的標簽
4.6權衡
4.6.1查詢貨盤上包含一種類型產品的標簽
4.6.2訪問貨盤上包含一種類型產品的標簽
4.6.3查詢貨盤上包含一個單一生產商多種類型的產品的標簽
4.6.4訪問貨盤上包含單一生產商多個產品類型的標簽
4.6.5查詢貨盤上包含多個生產商的多個類型產品的標簽
4.6.6訪問一個貨盤包含的多個生產商的多個類型產品的標簽
4.7開放問題
4.8結論和未來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第5章 RFID的認證和隱私
5.1概述
5.2重要的RFID認證和隱私協議
5.2.1標簽死亡協議
5.2.2密碼協議
5.3 RFID隱私保護設備
5.3.1法拉第籠
5.3.2有源干擾設備
5.3.3攔截器標簽
5.4基于hash函數的RFID協議
5.4.1 hash鎖:原始的基于hash函數的方法
5.4.2基于樹的方法
5.4.3 hash樹:一種動態的密鑰更新方法
5.5其他的RFID認證和隱私保護協議
5.5.1極簡的加密
5.5.2 RFID保護:為被動RFID標簽設計的認證和隱私保護協議
5.6結。論
參考文獻
第6章 RFID的安全問題
6.1概述
6.2基本定義和參考場景
6.3領域的當前狀態
6.3.1原始密碼問題概述
6.3.2密碼協議問題概述
6.3.3 RFID安全的一些重要的密碼協議
6.3.4測量密碼圖協議的輕量級特性
6.4新的非確定性加密圖協議
6.4.1第一個非確定性協議
6.4.2第二個非確定性協議
6.4.3非確定性協議的簡要分析
6.5 RFlD安全的開放性問題
6.5.1 RFID系統的物理安全
6.5.2原始密碼和加密協議
6.5.3后臺系統
6.5.4法律問題
6.5.5一般的RFID安全問題
6.6結論
參考文獻
第7章 RFID的部署:供應鏈案例研究
7.1概述
7.2第一階段:商業環境
7.2.1商業環境:激勵環境
7.2.1.1檢查決策行為
7.2.1.2工作案例研究:全國性的供應鏈
7.2.2商業環境:商業案例
7.2.2.1工作案例研究:全國性供應鏈
7.2.3商業環境:階段的過渡動機
7.2.3.1工作案例研究:全國性供應鏈
7.3第二階段:基礎設施環境:制造商到零售商
7.3.1使用案例環境
7.3.1.1使用案例
7.3.1.2現場評估
7.3.1.3使用案例環境:步驟轉換動機
7.3.2 RFID設備環境
7.3.2.1標準設備
7.3.2.2閱讀器配置
7.3.2.3 RFID設備:步驟轉換動機
7.3.3設計環境
7.3.3.1設計
7.3.3.2文檔
7.3.3.3設計:步驟轉換動機
7.3.4基礎設施環境:階段轉換動機
7.3.4.1工作案例研究:全國性的供應鏈
7.4第三階段:部署環境:工廠到陳列室
7.4.1原型測試環境
7.4.1.1使用案例
7.4.1.2原型測試環境:步驟轉換動機
7.4.2試驗環境
7.4.2.1使用案例
7.4.2.2試驗環境:步驟轉換動機
7.4.3部署環境:階段轉換動機
7.4.3.1工作案例研究:全國性的供應鏈
7.5結論
參考文獻
第2部分WSN
第8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地理位置路由
8.1介紹
8.2地理位置路由的原理
8.2.1簡介
8.2.2地理位置路由操作
8.3地理位置單播路由
8.3.1貪心方案
8.3.2周邊方案
8.3.3處理真實情景
8.4地理位置多播路由
8.4.1從單播到多播
8.4.2多播貪心路由
8.4.3多播周邊路由
8.5信標減地理位置路由
8.5.1動機
8.5.2非協作方式
8.5.3協作的方式
8.5.4處理空洞
8.5.5處理實際場景
8.6總結和討論
參考文獻
第9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媒體訪問控制協議
9.1簡介
9.2無線傳感器網絡
9.2.1無線傳感器網絡特性
9.2.2傳感器節點的功耗
9.2.3通信模式
9.3無線MAC協議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9.3.1無線MAC協議的需求和設計條件
9.3.2無線MAC協議的分類
9.4無線傳感器網絡的介質訪問
9.4.1在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能源資源消耗
9.4.2無線傳感器MAC設計需求和權衡
9.5無線傳感器網絡MAC協議的分類
9.5.1非預定的MAC協議
9.5.1.1多通道的MAC協議
9.5.1.2面向應用的MAC協議
9.5.1.3多路徑數據傳輸MAC協議
9.5.1.4基于匯合的MAC協議
9.5.1.5基于前同步碼的MAC協議
9.5.2預定的MAC協議
9.5.2.1基于競爭的分時隙MAC協議
9.5.2.2基于時分的MAC協議
9.5.2.3基于預定的MAC協議
9.5.2.4基于優先權的MAC協議
9.5.3混合MAC協議
9.5.3.1基于前置的混合MAC協議
9.5.3.2基于預定的混合協議
9.5.3.3傳輸敏感協議
9.5.3.4基于簇的MAC協議
9.5.4特定服務質量的MAC協議
9.5.4.1傳感器網絡的QoS控制
9.5.4.2無線傳感器網絡協議的一種能量高效的QoS保證MAC協議
9.5.5跨層的MAC協議
9.5.5.1MAC+PHY
9.5.5.2 MAC+網絡
9.5.5.3網絡+PHY
9.5.5.4傳輸+PHY
9.5.5.5三層解決方案
9.6IEEE802.15.4/ZigBee MAC協議
9.6.1 IEEE 802.15.4/ZigBee協議棧架構
9.6.2 ZigBee網絡架構
9.6.3超幀結構
9.6.4數據傳輸
9.6.5藍牙
9.7開放的研究方向
9.8結論。
參考文獻
第10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定位技術
10.1概述
10.2理論基礎
10.2.1距離測量
10.2.2三邊測量
10.2.3三角測量
10.2.4網絡定位理論:定位和固定理論
10.3基于距離的定位方法
10.3.1單跳錨方法
10.3.2多跳錨方法
10.3.2.1迭代和協作多點監視
10.3.2.2掃描法
10.3.2.3多維排列
10.3.3移動錨應用法
10.3.4無錨節點法
10.4無須測距的定位方法
10.4.1基于跳數的方法
10.4.1.1基于距離向量的定位
10.4.1.2其他改進
10.4.2基于區域的方法
10.5總結
參考文獻
第1l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數據聚合技術
11.1概述
11.2無線傳感器網絡概述
11.3數據聚合
11.3.1基于樹的數據聚合協議
11.3.2基于分簇的數據聚合協議
11.3.3基于多路徑的數據聚合協議
11.4安全的數據聚合
11.4.1在普通的數據上的安全數據聚合
11.4.2對加密數據的安全數據聚合
11.5開發性的研究問題和未來研究方向
11.6總結
參考文獻
第12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分簇技術
12.1概述_,
12.1.1無線傳感器網絡中分簇設計的主要目的和挑戰
12.2分簇算法分類
12.2.1分簇參數
12.2.2分類簇集協議
12.3概率分簇方法
12.3.1廣泛的概率分簇協議
12.3.1.1低能量的自適應分簇層次
12.3.1.2節能高效的層次分簇
12.3.1.3混合節能高效的分布式簇集
12.3.2擴展和其他類似的方法
12.4非概率的分簇方法
12.4.1鄰近節點和基于圖的分簇協議
12.4.2基于權的簇協議
12.4.3生物激活分簇方法
12.5反應網絡的分簇算法
12.6結論
參考文獻
第13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能量有效的感知行為
13.1概述
13.2節能模式回顧
13.2.1硬件能量管理
13.2.1.1動態電壓縮放比
13.2.1.2能量資源管理
13.2.2能量有效的無線通信
13.2.2.1基于競爭的MAC
13.2.2.2基于TDMA的MAC
13.2.3能量有效的感知
13.2.3.1自適應的感知負載周期
13.2.3.2協調/合作感知
13.3交替感知模式
13.4性能分析
13.5網絡充分覆蓋范圍
13.5.1理論結果
13.5.2模擬結果
13.6尚未解決的問題和爭議
13.7總結和對未來工作的展望
參考文獻
第14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移動性
14.1概述
14.2傳感器移動性
14.2.1非受控移動性
14.2.2受控移動
14.2.3移動控制策略
14.3 Sink節點的移動
14.3.1為什么要移動Sink節點
14.3.1.1稀疏網絡的數據聚集
14.3.1.2負載均衡
14.3.1.3縮短通信路徑
14.3.2隨機移動
14.3.3可預知移動
14.3.4受控移動
14.3.5自適應移動
14.4虛擬移動
14.5傳感器或者Sink節點移動的結果
14.5.1對于節點移動的MAC層解決方案
14.5.2路由和移動性
14.6開放性問題
14.7結論
參考文獻
第15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安全技術
15.1概述
15.1.1安全目標
15.1.2挑戰
15.1.3密鑰管理
15.1.4安全路由
15.2預備知識
15.2.1橢圓曲線
15.2.2橢圓曲線群和分離對數問題
15.2.3雙線性配對
15.2.4 Diffie-Hellman問題
15.3攻擊類型
15.3.1被動攻擊
15.3.2主動攻擊
15.3.3拒絕服務攻擊
15.3.4蟲孔攻擊
15.3.5洪泛攻擊
15.3.6偽裝攻擊
15.3.7重放攻擊
15.3.8信息操縱攻擊
15.3.9延遲攻擊
15.3.10 Sybil攻擊
15.4反抗手段
15.4.1密鑰建立和管理
15.4.1.1單一廣闊網絡密鑰、對偶密鑰建立、受信任基站和認證
15.4.1.2公鑰模式
15.4.1.3路由驅動橢圓曲線基于加密的密鑰管理模式
15.4.1.4基于身份和配對的安全的密鑰管理模式
15.4.2匿名通信
15.4.2.1分層的匿名通信協議
15.4.2.2在匿名傳感器網絡中尋找路由
15.4.3入侵檢測
15.4.3.1使用情感螞蟻的傳感器網絡上的入侵檢測
15.4.3.2在無線傳感器網絡中應用入侵檢測系統
15.5總結一
參考文獻
第16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網絡管理技術
16.1概述
16.2 wSN管理的設計目標
16.2.1可擴展性
16.2.2有限的能量消耗
16.2.3內存和處理限制
16.2.4有限的帶寬消耗
16.2.5網絡動態適應性
16.2.6容錯性
16.2.7網絡應答
16.2.8設備代價
16.3管理規模
16.3.1管理功能
16.3.1.1自管理
16.3.1.2自配置
16.3.1.3自愈
16.3.1.4自計費
16.3.1.5自安全
16.3.1.6自優化
16.3.2管理層
16.3.2.1任務層
16.3.2.2服務
16.3.2.3網絡
16.3.2.4網絡元素管理
16.3.2.5元素層管理
16.4設計管理結構的其他方案
16.4.1基于策略的方法
16.4.2代表管理
16.4.3分布式管理
16.4.4層次管理
16.4.5基于分層的管理
16.4.6移動或者智能的基于代理的方法
16.5已有的研究成果
16.5.1MANNA
16.5.1.1 MANNA的WSN功能的方面
16.5.2 BOSSj:
16.5.3SNMS
16.5.4移動基于代理的管理策略
16.6作為一個整合技術的IP-USN
16.6.1IP-USN NMS的目標
16.6.2.LNMP作為一個例子結構
16.7網絡管理作為FCAPS模型:一個新視角
16.7.1以用戶為中心
16.7.2群形成
16.7.3源.Sink節點仲裁
16.7.4路由最高級
16.7.5設備移動性
16.8結論
參考文獻
第17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部署
17.1概述
17.2事件監測模型
17.2.1比特模型
17.2.2概率監測模型
17.2.3跟蹤監測模型
17.3部署標準
17.3.1部署傳感器的數量
17.3.2覆蓋和k-覆蓋
17.3.3連通性
17.3.4檢測概率
17.3.5網絡生命周期
17.4傳感器網絡部署策略
17.4.1問題定義
17.4.2均勻部署策略
17.4.2.1均勻隨機部署
17.4.2.2規則部署
17.4.3非均勻部署策略
17.4.3.1最佳解決方案
17.4.3.2基于分布的隨機的部署
17.4.3.3 Max-Avg-Coverage
17.4.3.4 Max-Min-Coverage
17.4.3.5 Min-Miss
17.4.3.6 Diff-Deploy
17.4.3.7 Mesh
17.4.3.8分化的基于禁忌(Tabu)搜索方法的傳感器部署
17.4.4部署策略對比
17.5結論和開放性的問題
參考文獻
第3部分 RFID與WSN集成
第18章 RFID)與無線傳感器網絡在架構和應用上的集成
18.1概述
18.2集成RFID和WSN的原因
18.3集成RFID網絡和傳感器網絡的要求
18.4 RFID和WSN一體化構架
18.4.1集成RFID標簽與傳感器
18.4.1.1通信能力受限的集成傳感器標簽
18.4.1.2集成擴展通信能力的傳感器標簽
18.4.2集成無線傳感器節點的RFID讀卡器
18.4.3混合結構
18.5各種集成RFID和WSN的應用方案
18.5.1醫療應用
18.5.2供應鏈管理中集成REID和傳感器網絡
18.5.3其他應用
18.6結論和開放性問題
參考文獻
第19章 應用于智能家居系統的RFID與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集成
19.1概述
19.2我們的家居智能環境
19.2.1目標
19.2.2現實需求和實驗室限制
19.3通用系統構架
19.4實施
19.4.1無線傳感器網絡
19.4.2移動機器人
19.4.3射頻識別
19.4.4網關/手機
19.5實例
19.6實施體驗
19.7結論
參考文獻
第20章 應用于衛生保健系統的RFID與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集成
20.1概述
20.2智能醫院使用RFID和傳感器網絡的調查建議
20.2.1醫院人員流動供應和需求管理分析
20.2.2追蹤重要的和非常敏感的醫療/生活供應
20.2.3建立一個普適感知醫院
20.3醫院外衛生保健使用RFID和傳感器網絡的調查建議
20.3.1移動遙測服務
20.3.2無線健康監測系統
20.3.3家庭老年人衛生保健的原型
20.4衛生保健的傳感器網絡和RFID發展平臺¨
20.4.1介紹
20.4.2編程抽象及相關中間件項目
20.4.2.1編程抽象
20.4.2.2 中間件
20.4.2.3 JADE
20.4.3應用程序開發平臺
20.4.3.1準備工作和數據結構
20.4.3.2應用發展進程
20.4.3.3能量管理
20.4.4原型實現
20.4.4.1核心模塊:登記和監測
20.4.4.2圖形用戶界面(GUI)應用程序開發
20.4.4.3實驗環境
20.4.4.4應用例子
20.4.5摘要
20.5結論
參考文獻
第21章 應用于建筑物結構監測的RFID與傳感器網絡的集成
21.1概述
21.2電阻基傳感器背景
21.3電阻應變計
21.4信號調節電阻應變計
21.5大應變二進制輸出電阻基傳感器
21.6數據獲取和通信
21.6.1無源REID設計
21.6.2節點的設計
21.7控制軟件
21.7.1安裝和配置傳感器
21.7.2實驗配置
21.7.3數據記錄和顯示
21.8 CRM計功能測試
21.8.1測試結果
21.9大規模部署CRM計
21.10結論
參考文獻
譯者序
原書前言
第1部分RFID
第1章 RIFID的媒體訪問控制協議
1.1概述
1.2 RFID系統MAC協議的預備知識
1.3標簽碰撞
1.3.1確定性的防碰撞機制
1.3.2概率性的防碰撞機制
1.3.3討論
1.4閱讀器碰撞
1.5前景展望
參考文獻
第2章 RFID的防碰撞算法
2.1概述
2.2 RFID系統的閱讀器碰撞問題
2.3閱讀器防碰撞協議
2.3.1’FDMA協議
2.3.1.1 DCS算法
2.3.1.2 Colorwave算法
2.3.2 FDMA協議
2.3.2.1 HiQ協議
2.3.2.2 EPCglobal Gen 2協議
2.3.3 CSMA協議
2.4標簽防碰撞協議
2.4.1基于ALOHA的協議
2.4.1.1ALOHA協議
2.4.1.2時隙ALOHA協議
2.4.1.3幀時隙ALOHA協議
2.4.1.4 ISO/IEC 18000-6A協議
2.4.2基于樹的協議
2.4.2.1查詢樹協議
2.4.2.2逐位二進制樹協議
2.4.2.3 EPCglobal Class 0
2.4.2.4 TSA協議
2.4.2.5 BSQTA和BSCTTA協議
2.4.2.6 AQS協議
2.4.3基于計數器的協議
2.4.3.1 ISO/IEC 18000-6B協議
2.4.3.2.ABS協議
2.5結論
2.5.1閱讀器防碰撞協議的總結和新的研究方向
2.5.2標簽防碰撞協議的總結與新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第3章 用于RFID的低功耗轉發器
3.1概述
3.2關于最新的RFID實現的調查
3.3 RFID系統需求
3.3.1電磁傳播基礎和標簽能量消耗
3.3.2制造過程
3.3.3空中接口標準
3.4模擬前端和天線設計討論
3.4.1天線特性
3.4.2射頻整流器
3.4.3電壓升壓器
3.4.4設備安全保護
3.4.5電壓校準
3.4.6 ASK解調器
3.4.7時鐘發生器
3.4.8反向散射發送器
3.5數字基帶處理器
3.5.1低功耗標準單元設計
3.5.2基帶處理器創建模塊
3.5.2.1:ISO 18000-6B協議實現的方案
3.5.2.2:ISO 18000-6C實現的方案
3.5.3集成感知設備
3.6開放性問題
3.7結論
參考文獻
第4章 RFID的EPC Gen-2標準
4.1概述
4.1.1 EPC Gen-2背景
4.1.1.1 Gen-2標準的目標和需求
4.1.1.2 EPC編碼系統的目標和需要
4.1.2 Gen-2通常使用的特性的概述
4.2物理層通信特性
4.2.1數據速率
4.2.2調制類型
4.2.3數據編碼
4.2.4信息報頭
4.2.4.1閱讀器向標簽的報頭
4.2.4.2標簽向閱讀器的報頭
4.3標簽的狀態機
4.3.1不同標簽狀態的概述
4.3.1.1準備狀態
4.3.1.2仲裁狀態
4.3.1.3回復狀態
4.3.1.4確認狀態
4.3.1.5開放狀態
4.3.1.6安全狀態
4.3.1.7死亡狀態
4.3.2查詢過程期間通過有限狀態機移動的概述
4.3.3在一個訪問命令期間,通過標簽狀態機移動的概述
4.4標簽查詢特性
4.4.1查詢命令概述
4.4.1.1查詢
4.4.1.2查詢重復
4.4.1.3查詢調節命令
4.4.1.4選擇
4.4.2會話的使用
4.4.3選擇命令的特性
4.4.4查詢命令的特性
4.4.5查詢重復命令的特性
4.4.6查詢調節命令的特性
4.5標簽單一化
4.5.1 EPC Gen-2標簽數據編碼分類
4.5.2選擇單個標簽
4.5.3選擇一組標簽
4.5.4選擇全部的標簽
4.6權衡
4.6.1查詢貨盤上包含一種類型產品的標簽
4.6.2訪問貨盤上包含一種類型產品的標簽
4.6.3查詢貨盤上包含一個單一生產商多種類型的產品的標簽
4.6.4訪問貨盤上包含單一生產商多個產品類型的標簽
4.6.5查詢貨盤上包含多個生產商的多個類型產品的標簽
4.6.6訪問一個貨盤包含的多個生產商的多個類型產品的標簽
4.7開放問題
4.8結論和未來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第5章 RFID的認證和隱私
5.1概述
5.2重要的RFID認證和隱私協議
5.2.1標簽死亡協議
5.2.2密碼協議
5.3 RFID隱私保護設備
5.3.1法拉第籠
5.3.2有源干擾設備
5.3.3攔截器標簽
5.4基于hash函數的RFID協議
5.4.1 hash鎖:原始的基于hash函數的方法
5.4.2基于樹的方法
5.4.3 hash樹:一種動態的密鑰更新方法
5.5其他的RFID認證和隱私保護協議
5.5.1極簡的加密
5.5.2 RFID保護:為被動RFID標簽設計的認證和隱私保護協議
5.6結。論
參考文獻
第6章 RFID的安全問題
6.1概述
6.2基本定義和參考場景
6.3領域的當前狀態
6.3.1原始密碼問題概述
6.3.2密碼協議問題概述
6.3.3 RFID安全的一些重要的密碼協議
6.3.4測量密碼圖協議的輕量級特性
6.4新的非確定性加密圖協議
6.4.1第一個非確定性協議
6.4.2第二個非確定性協議
6.4.3非確定性協議的簡要分析
6.5 RFlD安全的開放性問題
6.5.1 RFID系統的物理安全
6.5.2原始密碼和加密協議
6.5.3后臺系統
6.5.4法律問題
6.5.5一般的RFID安全問題
6.6結論
參考文獻
第7章 RFID的部署:供應鏈案例研究
7.1概述
7.2第一階段:商業環境
7.2.1商業環境:激勵環境
7.2.1.1檢查決策行為
7.2.1.2工作案例研究:全國性的供應鏈
7.2.2商業環境:商業案例
7.2.2.1工作案例研究:全國性供應鏈
7.2.3商業環境:階段的過渡動機
7.2.3.1工作案例研究:全國性供應鏈
7.3第二階段:基礎設施環境:制造商到零售商
7.3.1使用案例環境
7.3.1.1使用案例
7.3.1.2現場評估
7.3.1.3使用案例環境:步驟轉換動機
7.3.2 RFID設備環境
7.3.2.1標準設備
7.3.2.2閱讀器配置
7.3.2.3 RFID設備:步驟轉換動機
7.3.3設計環境
7.3.3.1設計
7.3.3.2文檔
7.3.3.3設計:步驟轉換動機
7.3.4基礎設施環境:階段轉換動機
7.3.4.1工作案例研究:全國性的供應鏈
7.4第三階段:部署環境:工廠到陳列室
7.4.1原型測試環境
7.4.1.1使用案例
7.4.1.2原型測試環境:步驟轉換動機
7.4.2試驗環境
7.4.2.1使用案例
7.4.2.2試驗環境:步驟轉換動機
7.4.3部署環境:階段轉換動機
7.4.3.1工作案例研究:全國性的供應鏈
7.5結論
參考文獻
第2部分WSN
第8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地理位置路由
8.1介紹
8.2地理位置路由的原理
8.2.1簡介
8.2.2地理位置路由操作
8.3地理位置單播路由
8.3.1貪心方案
8.3.2周邊方案
8.3.3處理真實情景
8.4地理位置多播路由
8.4.1從單播到多播
8.4.2多播貪心路由
8.4.3多播周邊路由
8.5信標減地理位置路由
8.5.1動機
8.5.2非協作方式
8.5.3協作的方式
8.5.4處理空洞
8.5.5處理實際場景
8.6總結和討論
參考文獻
第9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媒體訪問控制協議
9.1簡介
9.2無線傳感器網絡
9.2.1無線傳感器網絡特性
9.2.2傳感器節點的功耗
9.2.3通信模式
9.3無線MAC協議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9.3.1無線MAC協議的需求和設計條件
9.3.2無線MAC協議的分類
9.4無線傳感器網絡的介質訪問
9.4.1在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能源資源消耗
9.4.2無線傳感器MAC設計需求和權衡
9.5無線傳感器網絡MAC協議的分類
9.5.1非預定的MAC協議
9.5.1.1多通道的MAC協議
9.5.1.2面向應用的MAC協議
9.5.1.3多路徑數據傳輸MAC協議
9.5.1.4基于匯合的MAC協議
9.5.1.5基于前同步碼的MAC協議
9.5.2預定的MAC協議
9.5.2.1基于競爭的分時隙MAC協議
9.5.2.2基于時分的MAC協議
9.5.2.3基于預定的MAC協議
9.5.2.4基于優先權的MAC協議
9.5.3混合MAC協議
9.5.3.1基于前置的混合MAC協議
9.5.3.2基于預定的混合協議
9.5.3.3傳輸敏感協議
9.5.3.4基于簇的MAC協議
9.5.4特定服務質量的MAC協議
9.5.4.1傳感器網絡的QoS控制
9.5.4.2無線傳感器網絡協議的一種能量高效的QoS保證MAC協議
9.5.5跨層的MAC協議
9.5.5.1MAC+PHY
9.5.5.2 MAC+網絡
9.5.5.3網絡+PHY
9.5.5.4傳輸+PHY
9.5.5.5三層解決方案
9.6IEEE802.15.4/ZigBee MAC協議
9.6.1 IEEE 802.15.4/ZigBee協議棧架構
9.6.2 ZigBee網絡架構
9.6.3超幀結構
9.6.4數據傳輸
9.6.5藍牙
9.7開放的研究方向
9.8結論。
參考文獻
第10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定位技術
10.1概述
10.2理論基礎
10.2.1距離測量
10.2.2三邊測量
10.2.3三角測量
10.2.4網絡定位理論:定位和固定理論
10.3基于距離的定位方法
10.3.1單跳錨方法
10.3.2多跳錨方法
10.3.2.1迭代和協作多點監視
10.3.2.2掃描法
10.3.2.3多維排列
10.3.3移動錨應用法
10.3.4無錨節點法
10.4無須測距的定位方法
10.4.1基于跳數的方法
10.4.1.1基于距離向量的定位
10.4.1.2其他改進
10.4.2基于區域的方法
10.5總結
參考文獻
第1l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數據聚合技術
11.1概述
11.2無線傳感器網絡概述
11.3數據聚合
11.3.1基于樹的數據聚合協議
11.3.2基于分簇的數據聚合協議
11.3.3基于多路徑的數據聚合協議
11.4安全的數據聚合
11.4.1在普通的數據上的安全數據聚合
11.4.2對加密數據的安全數據聚合
11.5開發性的研究問題和未來研究方向
11.6總結
參考文獻
第12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分簇技術
12.1概述_,
12.1.1無線傳感器網絡中分簇設計的主要目的和挑戰
12.2分簇算法分類
12.2.1分簇參數
12.2.2分類簇集協議
12.3概率分簇方法
12.3.1廣泛的概率分簇協議
12.3.1.1低能量的自適應分簇層次
12.3.1.2節能高效的層次分簇
12.3.1.3混合節能高效的分布式簇集
12.3.2擴展和其他類似的方法
12.4非概率的分簇方法
12.4.1鄰近節點和基于圖的分簇協議
12.4.2基于權的簇協議
12.4.3生物激活分簇方法
12.5反應網絡的分簇算法
12.6結論
參考文獻
第13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能量有效的感知行為
13.1概述
13.2節能模式回顧
13.2.1硬件能量管理
13.2.1.1動態電壓縮放比
13.2.1.2能量資源管理
13.2.2能量有效的無線通信
13.2.2.1基于競爭的MAC
13.2.2.2基于TDMA的MAC
13.2.3能量有效的感知
13.2.3.1自適應的感知負載周期
13.2.3.2協調/合作感知
13.3交替感知模式
13.4性能分析
13.5網絡充分覆蓋范圍
13.5.1理論結果
13.5.2模擬結果
13.6尚未解決的問題和爭議
13.7總結和對未來工作的展望
參考文獻
第14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移動性
14.1概述
14.2傳感器移動性
14.2.1非受控移動性
14.2.2受控移動
14.2.3移動控制策略
14.3 Sink節點的移動
14.3.1為什么要移動Sink節點
14.3.1.1稀疏網絡的數據聚集
14.3.1.2負載均衡
14.3.1.3縮短通信路徑
14.3.2隨機移動
14.3.3可預知移動
14.3.4受控移動
14.3.5自適應移動
14.4虛擬移動
14.5傳感器或者Sink節點移動的結果
14.5.1對于節點移動的MAC層解決方案
14.5.2路由和移動性
14.6開放性問題
14.7結論
參考文獻
第15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安全技術
15.1概述
15.1.1安全目標
15.1.2挑戰
15.1.3密鑰管理
15.1.4安全路由
15.2預備知識
15.2.1橢圓曲線
15.2.2橢圓曲線群和分離對數問題
15.2.3雙線性配對
15.2.4 Diffie-Hellman問題
15.3攻擊類型
15.3.1被動攻擊
15.3.2主動攻擊
15.3.3拒絕服務攻擊
15.3.4蟲孔攻擊
15.3.5洪泛攻擊
15.3.6偽裝攻擊
15.3.7重放攻擊
15.3.8信息操縱攻擊
15.3.9延遲攻擊
15.3.10 Sybil攻擊
15.4反抗手段
15.4.1密鑰建立和管理
15.4.1.1單一廣闊網絡密鑰、對偶密鑰建立、受信任基站和認證
15.4.1.2公鑰模式
15.4.1.3路由驅動橢圓曲線基于加密的密鑰管理模式
15.4.1.4基于身份和配對的安全的密鑰管理模式
15.4.2匿名通信
15.4.2.1分層的匿名通信協議
15.4.2.2在匿名傳感器網絡中尋找路由
15.4.3入侵檢測
15.4.3.1使用情感螞蟻的傳感器網絡上的入侵檢測
15.4.3.2在無線傳感器網絡中應用入侵檢測系統
15.5總結一
參考文獻
第16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網絡管理技術
16.1概述
16.2 wSN管理的設計目標
16.2.1可擴展性
16.2.2有限的能量消耗
16.2.3內存和處理限制
16.2.4有限的帶寬消耗
16.2.5網絡動態適應性
16.2.6容錯性
16.2.7網絡應答
16.2.8設備代價
16.3管理規模
16.3.1管理功能
16.3.1.1自管理
16.3.1.2自配置
16.3.1.3自愈
16.3.1.4自計費
16.3.1.5自安全
16.3.1.6自優化
16.3.2管理層
16.3.2.1任務層
16.3.2.2服務
16.3.2.3網絡
16.3.2.4網絡元素管理
16.3.2.5元素層管理
16.4設計管理結構的其他方案
16.4.1基于策略的方法
16.4.2代表管理
16.4.3分布式管理
16.4.4層次管理
16.4.5基于分層的管理
16.4.6移動或者智能的基于代理的方法
16.5已有的研究成果
16.5.1MANNA
16.5.1.1 MANNA的WSN功能的方面
16.5.2 BOSSj:
16.5.3SNMS
16.5.4移動基于代理的管理策略
16.6作為一個整合技術的IP-USN
16.6.1IP-USN NMS的目標
16.6.2.LNMP作為一個例子結構
16.7網絡管理作為FCAPS模型:一個新視角
16.7.1以用戶為中心
16.7.2群形成
16.7.3源.Sink節點仲裁
16.7.4路由最高級
16.7.5設備移動性
16.8結論
參考文獻
第17章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部署
17.1概述
17.2事件監測模型
17.2.1比特模型
17.2.2概率監測模型
17.2.3跟蹤監測模型
17.3部署標準
17.3.1部署傳感器的數量
17.3.2覆蓋和k-覆蓋
17.3.3連通性
17.3.4檢測概率
17.3.5網絡生命周期
17.4傳感器網絡部署策略
17.4.1問題定義
17.4.2均勻部署策略
17.4.2.1均勻隨機部署
17.4.2.2規則部署
17.4.3非均勻部署策略
17.4.3.1最佳解決方案
17.4.3.2基于分布的隨機的部署
17.4.3.3 Max-Avg-Coverage
17.4.3.4 Max-Min-Coverage
17.4.3.5 Min-Miss
17.4.3.6 Diff-Deploy
17.4.3.7 Mesh
17.4.3.8分化的基于禁忌(Tabu)搜索方法的傳感器部署
17.4.4部署策略對比
17.5結論和開放性的問題
參考文獻
第3部分 RFID與WSN集成
第18章 RFID)與無線傳感器網絡在架構和應用上的集成
18.1概述
18.2集成RFID和WSN的原因
18.3集成RFID網絡和傳感器網絡的要求
18.4 RFID和WSN一體化構架
18.4.1集成RFID標簽與傳感器
18.4.1.1通信能力受限的集成傳感器標簽
18.4.1.2集成擴展通信能力的傳感器標簽
18.4.2集成無線傳感器節點的RFID讀卡器
18.4.3混合結構
18.5各種集成RFID和WSN的應用方案
18.5.1醫療應用
18.5.2供應鏈管理中集成REID和傳感器網絡
18.5.3其他應用
18.6結論和開放性問題
參考文獻
第19章 應用于智能家居系統的RFID與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集成
19.1概述
19.2我們的家居智能環境
19.2.1目標
19.2.2現實需求和實驗室限制
19.3通用系統構架
19.4實施
19.4.1無線傳感器網絡
19.4.2移動機器人
19.4.3射頻識別
19.4.4網關/手機
19.5實例
19.6實施體驗
19.7結論
參考文獻
第20章 應用于衛生保健系統的RFID與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集成
20.1概述
20.2智能醫院使用RFID和傳感器網絡的調查建議
20.2.1醫院人員流動供應和需求管理分析
20.2.2追蹤重要的和非常敏感的醫療/生活供應
20.2.3建立一個普適感知醫院
20.3醫院外衛生保健使用RFID和傳感器網絡的調查建議
20.3.1移動遙測服務
20.3.2無線健康監測系統
20.3.3家庭老年人衛生保健的原型
20.4衛生保健的傳感器網絡和RFID發展平臺¨
20.4.1介紹
20.4.2編程抽象及相關中間件項目
20.4.2.1編程抽象
20.4.2.2 中間件
20.4.2.3 JADE
20.4.3應用程序開發平臺
20.4.3.1準備工作和數據結構
20.4.3.2應用發展進程
20.4.3.3能量管理
20.4.4原型實現
20.4.4.1核心模塊:登記和監測
20.4.4.2圖形用戶界面(GUI)應用程序開發
20.4.4.3實驗環境
20.4.4.4應用例子
20.4.5摘要
20.5結論
參考文獻
第21章 應用于建筑物結構監測的RFID與傳感器網絡的集成
21.1概述
21.2電阻基傳感器背景
21.3電阻應變計
21.4信號調節電阻應變計
21.5大應變二進制輸出電阻基傳感器
21.6數據獲取和通信
21.6.1無源REID設計
21.6.2節點的設計
21.7控制軟件
21.7.1安裝和配置傳感器
21.7.2實驗配置
21.7.3數據記錄和顯示
21.8 CRM計功能測試
21.8.1測試結果
21.9大規模部署CRM計
21.10結論
參考文獻